刘邦为什么同意与匈奴和亲-他的目的是什么 (刘邦为什么同意鸿沟议和知乎)
刘邦,即汉高祖,字季,沛县丰邑中阳里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汉朝开国皇帝,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汉匈和亲,是汉高祖刘邦在...
刘邦,就是后来的汉高祖,字季,沛县丰邑中阳里人。这人吧,在中国历史上排得上号,政治家、战略家,一手开创了大汉王朝,对汉族发展和中国统一都挺有贡献的。
汉匈和亲,这事儿就是刘邦在位时定下的策略。
那问题来了,刘邦为啥要跟匈奴和亲呢?是打不过匈奴,怕了?还是他心里有别的盘算?

你要是细读过《史记》里的汉初史,就会发现刘邦的军事实力真不差。人家就带着百十号壮子起家,两年把秦给灭了,三年又干掉项羽,临走前除了长沙王吴氏,其他异姓王都给收拾了。这一连串操作,不光靠政治手腕,军事才能也杠杠的。
对匈奴,也是这么回事。
不过话说回来,汉初那会儿,匈奴刚好出了个冒顿单于,百年不遇的狠角色。中原大乱,他趁机把秦朝吞掉的地盘收回来,还东打东胡、西揍月氏,把漠北草原给统一了,匈奴一下子强到离谱。刘邦接手的中原,早就不是秦始皇时的统一强盛样儿了。
即便这样,凭刘邦的本事和中原的实力,还是能像秦朝那样,把匈奴往更北更荒凉的地儿赶。但问题是,刘邦不能那么干。
因为匈奴人吧,他们不觉得逃跑丢人,为了保命肯定一路往北逃。汉人要想防着他们回来,就得在长城外驻军,可长城外那草原根本没法种地,光养兵就能把中原拖垮。
唯一的办法就是一次性干掉匈奴,毕其功于一役。

刘邦也是这么想的。
所以,后来韩王信被刘邦迁到代地,结果反水投了匈奴。刘邦立马征了三十万兵,自己带着精锐骑兵当先锋,直插匈奴腹地,想跟匈奴打场大的遭遇战,用身经百战的汉军彻底把他们灭了。
冒顿单于知道自己打不过汉军,就设了个圈套等刘邦。刘邦有点轻敌,一头扎进了冒顿的包围圈。不过这家伙是真有两下子,临危不乱,赶紧想辙,放弃了刚占的平城,带着兵撤到白登山,一边死守,一边等后头的大部队步兵。
据说,刘邦在白登山上的骑兵顶多五万,冒顿围他的骑兵有四十万!四十万对五万,刘邦还缺粮少衣,硬是撑了七天七夜。最后冒顿没讨到好,双方就握手言和了,还以兄弟相称。
白登这一仗,刘邦算是明白了:匈奴人压根就不跟你拼命,他们不拼命,汉军就打不残他们。而冒顿也发现,刘邦比他想的厉害多了,这辈子估计都别想南下牧马了。

刘邦拿冒顿没辙,冒顿也没放弃骚扰中原,这成了他的一块心病。
既然军事手段不行,那别的办法呢?正发愁的时候,娄敬给他出了个主意——和亲。
这招的核心,就是用公主、财宝和文化去“同化”匈奴。等匈奴被同化了,那匈奴之患不就没了?
刘邦一听,觉得有道理,立马拍板,于是就有了和亲这事儿。
只可惜啊,这和亲的终极目标没达到,不过好歹是安抚了匈奴人,让他们少骚扰中原边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