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杨仪简介-一直跟随诸葛亮战斗 (三国时期蜀汉铸造的钱币)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杨仪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杨仪,约...
杨仪(约189年-235年),字威公,襄阳人,三国时蜀汉的一个政治人物。他一开始在荆州刺史傅群那儿当主簿,后来跑去投奔关羽,关羽让他做了功曹。关羽派他去成都见刘备,刘备跟他聊完国家大事和政事,挺喜欢他,就提拔他做了尚书。不过他和尚书令刘巴处不来,就被调去当弘农太守了。
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让他当参军,之后就一直跟着诸葛亮打仗。诸葛亮去世的时候,是他安排好军队安全撤退的。但诸葛亮生前已经定了蒋琬接班,杨仪只做了个中军师。建兴十三年(235年),他老说抱怨的话,被削职流放到汉嘉郡。可杨仪还是不反省,又上书骂人,话说得特别难听,最后被抓起来,自杀了。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他是荆州刺史傅群的主簿。第二年(217年),他甩了傅群,跑去投奔襄阳太守关羽。关羽让他当功曹,派他去成都见刘备。刘备跟他聊军事、聊政事,越聊越高兴,就让他做了左将军兵曹掾。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当上汉中王,升杨仪做了尚书。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要去打东吴,杨仪和尚书令刘巴闹别扭,就被改去当弘农太守(还是遥领的)。
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用他当参军,让他帮忙处理相府的事,准备去南方。建兴五年(227年),跟着诸葛亮去了汉中。建兴八年(230年),被提拔为长史,加了个绥军将军的衔。诸葛亮好几次出兵,都是杨仪帮他规划、筹粮,做事麻利,不用多想就办完了。军里的礼节规矩,也都是杨仪安排和检查的。诸葛亮挺看重杨仪的才干,又仗着魏延勇猛,可惜这俩人老处不好,诸葛亮也不想偏袒谁。
建兴十二年(234年),杨仪跟着诸葛亮在谷口驻扎。诸葛亮死在军中了。杨仪带着军队撤回来,还顺便把魏延给收拾了,觉得自己功劳特别大,肯定该接诸葛亮的班,就让都尉赵正用《周易》算了一卦,结果是“家人”卦,杨仪看完没吭声,估计心里挺不得劲的。
诸葛亮早就偷偷跟刘禅说过,觉得杨仪这人脾气急、心眼窄,所以让蒋琬接班,蒋琬就做了尚书令、益州刺史。杨仪到京城后,只当了个中军师,没手下,自己能随便做点事,但也没实权。早先杨仪在刘备手下当尚书,蒋琬才是尚书郎,后来虽然都成了丞相参军长史,但杨仪每次都干最累的活,觉得自己资历老、比蒋琬强,老在脸上挂怨气,说话也总带刺,让人听着难受。当时大家都怕他嘴臭,不敢跟他玩,只有后军师费祎去看他。杨仪跟费祎倒了一肚子苦水,说以前诸葛亮死的时候,他要真带着兵投降魏国,哪至于现在混成这样啊,真是后悔死了。费祎把这些话偷偷报告给了朝廷。
建兴十三年(235年),杨仪被贬成平民,流放到汉嘉郡。杨仪到了流放地,又写奏章骂人,话说得特别冲,朝廷就派人去抓他。杨仪自杀了,他老婆孩子回了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