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太祖孙权-他的一生经历了什么-东吴的建立者 (吴太祖孙权)
孙权,即吴太祖,字仲谋,三国时期东吴的建立者,在位共23年,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200年,长兄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之掌事,208年,他与刘备建立孙刘联盟,并于赤壁之战中...
孙权,就是后来称帝的吴太祖,字仲谋,三国时东吴的开国皇帝,在位23年。200年,他哥孙策让人给刺了,他接手了江东的摊子。到了208年,他和刘备搞起了孙刘联盟,在赤壁把曹操打得够呛,这下三国鼎立的局面基本就定下来了。229年,他在武昌正式称帝,国号叫吴,没过多久又把都城迁到了建业。称帝之后,他设农官搞屯田,划分郡县,还继续收拾那些山越部落。252年孙权去世,谥号是大皇帝,庙号太祖,埋在蒋陵。
早年经历
孙权是吴郡富春县(现在浙江杭州富阳区)人,182年出生,孙家的老二。他家祖上好几代都在吴地当官,他出生那会儿,他爹孙坚正当着下邳县的县丞呢。据说他是春秋时孙武的第二十二代孙,这来头可不小。
184年,孙坚跟着朱儁去打黄巾军,孙权和家里人都在九江郡寿春县待着。189年,孙坚当长沙太守,响应讨伐董卓的关东联军,孙权跟着大哥孙策搬到了庐江郡舒县。191年,孙坚奉袁术的命令打荆州刘表,结果战死了。办完丧事,全家搬到了广陵郡江都县。孙权九岁就没了爹,是他妈吴夫人带大的。
193年,孙策投奔了袁术,让吕范把孙权他们接到曲阿的舅舅吴景那儿。第二年,孙帮袁术打庐江郡,扬州刺史刘繇怕被吞并,就想对孙权他们母子不利,于是朱治派人去曲阿接他们,还给了不少照顾。后来孙权跟着吴夫人又搬到了历阳县,再搬到阜陵县。
十五而立
195年,孙策带兵过了长江,打败刘繇后,派陈宝去阜陵接家人回曲阿。孙权这人性格挺豁达,讲义气,还喜欢招揽有本事的人,所以慢慢名声就和他爹哥差不多了。他老跟着孙策身边,参与家里的事,连孙策都自叹不如。每次请客,孙策都会回头看孙权说:“这些人以后都是你的手下。”那会儿孙权和胡综、朱然在吴郡读书。
196年,孙策拿下丹阳、吴、会稽三郡后,15岁的孙权被任命为阳羡(现在江苏宜兴)县长,吴郡太守朱治举荐他为孝廉,扬州刺史严象举他为茂才,后来还代理奉义校尉。199年到200年初,孙权跟着孙策打庐江太守刘勋,刘勋跑了之后,又打江夏太守黄祖,拿到了庐江、豫章二郡。
少年统业
200年,孙策被许贡的门客刺死,临终前让孙权接位。孙权那年才19岁,被朝廷封为讨虏将军,兼领会稽太守,驻守吴郡。孙刚统一江东没多长时间,当地人和那些来投靠的人心里还不踏实,孙权刚接手的时候,局面挺乱的。庐江太守李术直接反了,宗室里庐陵太守孙辅勾结曹操,孙暠想抢权,丹阳太守孙翊和孙河被杀了,豫章、会稽几万山越也趁机闹事。
张昭、周瑜他们觉得孙权能“一起干成大事”,就带着群臣辅佐他。张昭管文臣,周瑜管武将。孙权对张昭像对师傅一样,对周瑜当亲哥哥对待,又把程普、吕范这些人当成心腹。他先带兵灭了李术,收了三万多人;拦住了宗室的叛乱;又灭了六千山越,收编了一万多。他还到处招贤纳士,诸葛瑾、鲁肃、陆逊这些人被他请来了,安抚了当地大户和外来的人,江南总算稳住了。
203年到208年,孙权打了三次江夏郡,最后杀了黄祖,吞了江夏大部分地方。
赤壁之战
208年,曹操南征,把刘备打跑了。曹操占了江陵后,给孙权写信,意思是要拿东吴。孙权这边分成了两派,主战的是鲁肃、周瑜,主降的是张昭。张昭当时说话挺管用,但孙权想跟曹操打一仗。这时候鲁肃从江夏带来刘备的诸葛亮,说刘备愿意联孙抗曹。周瑜也赶回来,分析了曹操的毛病,说打赢有希望。孙权就拍板了,让周瑜、程普当都督,和刘备合兵,跟曹操决战。周瑜用黄盖的计策,五万人在赤壁把曹操大军打垮了。战后刘备、周瑜又追到南郡,曹操只能撤回北方,留曹仁、徐晃守江陵,乐进守襄阳。
那会儿甘宁在夷陵被曹仁围了,周瑜听了吕蒙的计,留凌统挡曹仁,带一半人去救甘宁,打赢了回来。同年孙权亲率大军围合肥,派张昭打当涂县,张昭没打下来,孙权也没破城,只能退兵。
209年,周瑜和曹仁对了一年多,曹仁死了很多人,最后弃城跑了。孙权拿到南郡后,让周瑜当南郡太守。同年刘备上表封孙权为车骑将军,兼徐州牧。孙权和刘备在京口见了面,还把南郡借给了刘备。这次见面让孙刘联盟更稳了。曹操怕孙权,把淮南的老百姓往内迁,结果江淮十几万户都跑过江投了孙权。
隔江对峙
210年,孙权派交州刺史步骘去打南边。步骘大军一到,交州九郡都投降了。交趾太守士燮带着兄弟们归顺孙氏。只有刘表任命的苍梧太守吴巨不听话,最后被步骘杀了。孙权为了拉拢士燮,封他当左将军。
211年,孙权听了张纮的话,把治所搬到秣陵。第二年修了石头城,把秣陵改名叫建业(现在江苏南京)。同年又修了濡须坞,防着曹操南侵。
213年正月,曹操打濡须坞。孙权带水军围曹军的水师,抓了三千多人,曹军淹死几千人。双方僵持一个多月,孙权把曹操劝退了。
214年五月,孙权带吕蒙、甘宁打皖城,抓了庐江太守朱光,得了好几万人口。从这以后,孙权控制了江淮南部。
215年,刘备占了益州,孙权派诸葛瑾找刘备要荆州,刘备不给。孙权气坏了,让吕蒙当将军,连下长沙、桂阳、零陵三郡。刘备也带了五万兵到公安,关羽带三万人在益阳和鲁肃对峙,吕蒙、孙皎、潘璋他们赶紧来支援,眼看就要打起来了。结果曹操这时候带主力打汉中,刘备怕了,跟孙权讲和。最后长沙、江夏、桂阳归孙权,南郡、零陵、武陵归刘备。跟刘备讲和后,孙权又去打合肥。刚到合肥城外,就被张辽偷袭,猛将陈武战死,孙权扔了旗子爬上山,才跑了。撤军的时候,又被张辽偷袭,吕蒙、凌统、甘宁他们拼死保护,孙权才骑着马过桥,又逃过一劫。
216年冬天,曹操到居巢,又打濡须坞,还在丹阳煽动费栈他们山越造反。第二年,孙权派贺齐和陆逊平定了费栈的叛乱。
夺取荆州
217年春天,孙权和吕蒙商量,找机会收回荆州,就积极准备。又让都尉徐详去见曹操,说要投降,曹操同意修好,还发誓要结亲。
219年,孙权又打合肥,曹魏各州都调兵到扬州驻守。刘备任命的荆州守将关羽趁襄樊空虚,发动了襄樊之战。这期间,据说关羽好几次骂孙权派去的使者,还派人“擅自拿了湘关的米”,孙权就以此为名,下令打荆州,让吕蒙当前锋。吕蒙没费劲就占了刘备的南郡、零陵、武陵三郡;将军潘璋、朱然也把关羽抓了杀了。同年,曹操上表封孙权为骠骑将军、假节兼荆州牧,封南昌侯。孙权派校尉梁贡给朝廷送礼,又把之前抓的朱光他们送回北方,示好。
220年正月,曹操死了,他儿子曹丕接班。同年秋天,曹丕的将领梅敷派张俭求孙权收留,南阳郡五个县的五千多户老百姓也来归附。十月,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
221年四月,刘备称帝,国号汉,就是蜀汉。同年孙权从公安搬到鄂州,把鄂州改名叫武昌,接着修武昌城。曹丕称帝后,孙权派使者请求当魏的藩属,把于禁这些俘虏送回北方。十一月,曹丕给孙权九锡,封他为吴王、大将军、领荆州牧,节督荆、扬、交三州军事。同年刘备来打孙权,孙权让陆逊当大都督,在彝陵大破蜀军,刘备逃回白帝城。这一战让吴国在荆州的地盘稳住了。
纵横魏蜀
222年,曹丕发现孙权不是真心归附,就发兵打吴,分三路出兵。东路曹休、张辽、臧霸打洞口,中路曹仁打濡须坞,西路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围南郡。东路吴军打得不好;西路互有胜负;中路朱桓把曹仁军打得很惨,扭转了局面,西路的朱然杀了内应姚泰,守住江陵,孙权又派诸葛瑾来支援。魏军没达到预期,第二年撤了。同年十二月,孙权派郑泉去白帝城见刘备,蜀吴又和好了。但孙权和曹丕之间还有使者来往,到第二年才断绝。
223年四月,刘备死了。之前戏口守将晋宗杀了王直,投降曹魏,被任命为蕲春太守,老打吴国边境。六月孙权派贺齐他们打蕲春,抓了晋宗。同年十一月蜀汉派邓芝来,第二年夏天孙权派张温回访。
225年十二月,鄱阳人彭绮造反,占了几个县,有几万人。同年曹丕到广陵,孙权守得很严。那会儿天太冷,河都冻住了,曹丕撤了。
226年七月,孙权听说曹丕死了,趁机打江夏,没打下来就回去了。同年交趾太守士燮死了,孙权把交州分成广州和交州,后来又合回交州。士燮的儿子士徽造反,被吕岱骗杀了。
227年正月,吴国将领平定了彭绮叛乱。
228年八月,“石亭之战”打起来,孙权让陆逊带兵大败曹休。
登基为帝
229年,孙权在武昌登基称帝,国号吴,孙吴王朝正式建立。六月,和蜀汉来的使者陈震商量平分曹魏九州,定了盟书。九月孙权下诏迁都建业,让陆逊辅佐太子孙登管军国大事,驻守武昌。
231年,孙权派潘濬带五万兵打五溪蛮夷。
232年,孙权派周贺他们航海去辽东。
辽东的公孙渊228年废了叔叔自己上台后,老和孙权来往。233年,公孙渊派使者向孙吴称臣,想借孙吴的势力反魏。孙权想封公孙渊为燕王,顾雍、张昭他们都反对,但孙权还是派张弥、许晏带珍宝去封燕王。公孙渊没想到孙权这么重视他,但觉得孙吴远、曹魏近,怕曹魏打他,又看上了孙吴的珍宝,就杀了吴使,把头送给魏明帝曹叡。孙权恨公孙渊反复无常,想亲自带兵打他,后来听大臣劝才没去。
234年,孙权亲征合肥新城,后来听说曹叡亲自带兵来救,就撤了。
241年,孙权派全琮打淮南,诸葛恪打六安。全琮和王凌在芍陂交战,没打赢回来。同时朱然围樊城。同年五月太子孙登死了。
两宫之争
孙登死后,孙权的三子孙和被立为太子。从242年起,孙和和鲁王孙霸因为太子的事闹得不可开交。大臣也分两派,支持太子的有陆逊、顾谭、吾粲、朱据、诸葛恪,支持鲁王的有步骘、吕岱、全琮、吕据、孙弘。
250年,孙权废了孙和,赐死了孙霸,十一月改立孙亮为太子。十二月派戴烈、陆凯带兵去南郡抵抗王昶。
去世
251年冬十一月,孙权去南郊祭天地后得了风疾,十二月急召诸葛恪入朝,托付后事。
252年夏四月,孙权在内殿驾崩,活了71岁,在位24年。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葬蒋陵。他是三国统治者里最长寿的。
在位年号:黄武(222年-229年)、黄龙(229年-231年)、嘉禾(232年-238年)赤乌(238年-251年)、太元(251年-252年)、神凤(25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