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论实力孙权并不弱-孙权称帝为什么是最晚的一个 (孙权能力知乎)

还不了解,吴国和孙权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曹丕和刘备先后称帝后,孙权实力并不弱,孙权为什么是最后称帝的?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操去世后,曹丕继承了他的王位,曹丕...

admin

说起三国里的孙权,很多人好奇:曹丕和刘备都称帝了,孙权为啥拖到这么晚才称帝啊?220年,曹操死了。曹丕接了老爹的王位,没几天就逼着汉献帝禅让,东汉就这么没了,三国时代正式开始。这消息传到蜀地,不知道咋回事,传着传着就变成了“曹丕把汉献帝给杀了”。刘备一听,急了——他可是自诩汉室宗亲,天天喊着光复汉室呢,于是221年也登基称帝,建了个蜀汉。这时候魏、蜀都有了,就差吴国了。可孙权称帝,比他俩慢了整整八年。

论实力孙权并不弱-孙权称帝为什么是最晚的一个 (孙权能力知乎)(图1)

其实孙权掌管江东挺久了。200年孙策遇刺,他接班,到曹丕篡汉的时候,已经干了20年。从孙坚到孙策再到孙权,孙家在江东经营了三代,根基稳得很,当地世家大族都挺支持他。可在称帝这事儿上,孙权好像一点都不着急。

论实力孙权并不弱-孙权称帝为什么是最晚的一个 (孙权能力知乎)(图1)

有人可能会说,是不是孙权实力不行?其实真不是。东汉末年全国十三个州,曹操占了九个,还是北方最富庶、人口最多的地方;孙权占了荆州后,差不多有三个州;刘备只有一个多州,就是益州加汉中。可益州南部好多地方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刘备根本管不过来。这么一比,孙权实力比刘备强,那他为啥不先称帝呢?

孙权一直拖着,真不是不想,是他没理由啊。古人讲究“名正言顺”,曹丕和刘备称帝都有充足的理由,孙权呢?啥都没有。这理由不光是官员支持、祥瑞出现,得让所有人都认。孙权不称帝,就是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时机。

先说说曹丕。他继承王位后,逼汉献帝禅让,还搞了三次“推让”的戏码,最后才“勉强”接受。人家有天子的诏书,还有传国玉玺,法理上说得过去。

论实力孙权并不弱-孙权称帝为什么是最晚的一个 (孙权能力知乎)(图1)

再说说刘备。他以为曹丕杀了汉献帝,自己作为汉室宗亲,汉朝没了,不得把大旗扛起来?不管汉献帝死没死,汉朝确实没了,刘备称帝没人能挑理。

曹丕有“禅让”的名头,刘备有“汉室宗亲”的身份,孙权啥都没有。孙家在江东统治几十年,名义上还是朝廷任命的,现在突然称帝,不就是割据吗?江东百姓虽然服他管,但不一定认他当皇帝。一旦称帝,后果难说。

其实孙权当时有两条路:要么继续向刘备称臣,毕竟刘备算汉室正统;要么继续向曹魏称臣,曹魏是“禅让”的。选哪条,江东百姓估计都没意见——反正皇帝是谁,江东还是孙权的。孙权的外交本来就在摇摆,又不是跟曹魏、蜀汉死磕。他当然也想称帝,就是没机会。后来发生了两件事,让他不得不自己称帝。

论实力孙权并不弱-孙权称帝为什么是最晚的一个 (孙权能力知乎)(图1)

第一件事就是夷陵之战。关羽被孙权杀了后,刘备就惦记着报仇,称帝后第一件事就是带着全国人打孙权,谁劝都不听。这下孙权没法向刘备称臣了,两国彻底掰了。夷陵之战刘备输了,两国关系才缓和,但东吴肯定不愿意再向刘备称臣了——打得这么凶,百姓能乐意?而且刘备实力还不如孙权,向他称臣也不合适。

第二件事是曹丕伐吴。刘备打孙权的时候,孙权为了拉曹丕支持,向他称臣,曹丕封了他个吴王。夷陵之战后,孙权实力大涨,手下人对他向曹丕称臣不满意,俩人关系就恶化了。曹丕想一统天下,222年带着全国人打吴国,第一次伐吴,吴国赢了。224年曹丕又准备打,后来没打成。曹丕灭吴的计划泡汤了。曹魏打过自己两次,东吴肯定也不能再向曹魏称臣了,不然百姓得骂死。

论实力孙权并不弱-孙权称帝为什么是最晚的一个 (孙权能力知乎)(图1)

靠着这两场仗,江东百姓对曹魏和蜀汉彻底死心了。这时候孙权只能选第三条路——自己称帝。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国号吴,三国里第三个国家正式登场。这时候曹魏已经换曹叡当皇帝了,蜀汉也换成刘禅了,孙权是“后来者”。

有意思的是孙权的年号。曹丕称帝年号“黄初”,刘备是“章武”,这两个年号里的“黄”和“章”都是颜色,受阴阳家五行学说影响——新王朝得克旧王朝。孙权的年号叫“黄武”,从曹丕和刘备的年号里各取一个。估计他自己也不好意思说继承谁,更不敢说克之前的王朝,毕竟他是割据政权,不好直说。

论实力孙权并不弱-孙权称帝为什么是最晚的一个 (孙权能力知乎)(图1)

所以啊,孙权称帝晚,真不是实力不济,就是没那个合适的时机。等机会一来,他立马就抓住了。毕竟,谁不想当皇帝呢?不过孙权确实沉得住气,等得够久。

参考资料:

《三国志》


上一篇: 大乔和小乔作为三国时期的美女-她们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大乔和小乔作爱视频) 下一篇:石亭之战结束后孙权称帝-此战到底是什么样的 (石亭之战结束时间)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