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都说清承明制-清朝为何没有继承明朝特务机构 (清承明制有哪些)

还不知道,清朝和明朝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清承明制,为何明朝有锦衣卫东厂西厂而清朝没有?中国历史上的后一个朝代往往继承了前一个朝代的基本政治制度,比如汉朝继承了秦朝...

admin
清承明制,这事儿大家都知道,但有个有意思的点:明朝锦衣卫、东厂、西厂搞得那么热闹,清朝为啥没搞这些特务机构呢? 历史上朝代更替,新朝代多半会继承前朝的底子,比如汉承秦制,这算是个老规矩了。不过也不是全盘照搬,汉朝文帝废了肉刑,武帝独尊儒术,都是自己加了料。清朝刚入关那会儿,也差不多,多尔衮让明朝留下的官员基本官复原职,制度也沿用了明朝的,什么六部制、都察院、六科十三道,都照搬了,就是重要岗位换成了满人,搞了个满汉分任。 但清朝毕竟是关外来的,也带了自己的一套,比如八旗制、理藩院、议政王大臣会议,这些都是明朝没有的。所以清朝的制度算是明朝的底子加上自己的特色,挺独特的。 明朝这276年,最扎眼的就是特务机构多,封建社会里,特务机构最鼎盛的时候,锦衣卫、东厂、西厂,这些机构可了不得,完全在执法机构之上,就是皇帝的专属工具,能自己抓人审人,不用经过刑部,还能监视百官,缉私查案。 先说说锦衣卫、东厂、西厂在明朝是干嘛的。 锦衣卫是朱元璋搞起来的,目的就是盯着百官,维护统治。朱元璋从草根当皇帝,太懂权力的重要性了,明初胡惟庸案就是锦衣卫一手办的。但后来朱元璋怕锦衣卫权力太大,反手就废了,还杀了第一任指挥使。朱棣造反上台,更怕背后有人说三道四,又恢复了锦衣卫,权力也跟着回来了,能绕开执法机构,听皇帝的话随便抓人审人杀人。 锦衣卫权力太大,有些官员为了立功,乱抓人,搞得冤假案不少,朱棣也怕以后不好控制,又弄了个东缉事厂,简称东厂。东厂和锦衣卫职责差不多,还能反过来盯着锦衣卫,等于给锦衣卫套了个笼头。到了明宪宗朱见深,又不信东厂,不信锦衣卫,又整了个西厂,职责也重合,人从东厂和锦衣卫里抽,目的就是制衡这两个,顺便解决自己的信任问题,但西厂存在时间短,没多久就废了。 不管是锦衣卫、东厂还是西厂,主要就干一件事:盯着百官,打击威胁皇权的权臣,维护皇帝的统治。 清朝也想要维护皇权,为啥不学明朝搞这些特务机构呢? 这些特务机构吧,好处是能帮皇帝盯着百官,维护皇权;坏处也明显,容易宦官专权,搞冤假案,打击面太大,让天下人反感。清朝吸取了明朝的教训,没搞锦衣卫、东厂、西厂这套,而是用了别的法子达到同样的目的。 清朝刚入关那会儿,锦衣卫倒是保留了,但没啥实权,就挂了个名。第二年,直接改名叫銮仪卫,管仪仗的,跟特务完全不沾边了,跟明朝的锦衣卫那是一回事儿。 其实清朝也不是没搞过特务机构,比如雍正弄了个粘杆处,有点那意思,但没怎么用,昙花一现。清朝皇帝管官吏有自己的一套,不用靠锦衣卫那种特务机构,也能盯着百官。 清朝皇帝管官吏主要有三个办法: 第一个办法:八旗制。这是清朝独有的,既是军事制度,也是政治制度。努尔哈赤搞的,把老百姓分成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个旗。你可以理解为明朝的“卫”,但兵民合一,打仗是兵,不打仗是民,组织严密,效率高,清军就是靠这个打进关的。入关后,八旗制度保留,还加了蒙古八旗、汉军八旗,但只有满人八旗是贵族,特权阶层。朝廷重要岗位基本都是满人八旗的,他们既是高官,又是旗人,还受皇帝重用。清朝皇帝要盯着这些人,肯定不能用特务机构,不然内部乱套,毕竟这些人统治的根基,偶尔除掉几个权臣还行,大规模动他们不现实,所以没搞锦衣卫。 第二个办法:密折制度。康熙时期搞的,让不管多小的官,都能直接给皇帝上书,不用经过中间部门。以前下级文书得一级一级报,上级可能会扣毁,皇帝看不到。康熙打破常规,允许密折直达,这下皇帝视野可就大了,等于让官员互相告密。官吏办事得掂量着点,怕被人上报,无形中就被监视了。这法子可比特务机构高明,底层意见皇帝能直接知道,官员不敢明着贪腐,皇帝还能判断官员忠诚度,了解民间看法,副作用比锦衣卫小多了,所以清朝用不着锦衣卫。 第三个办法:清朝皇帝更勤政也更专权。从皇太极到光绪,清朝皇帝基本都挺勤政的,不管能力咋样,早上五七点就起来,召见大臣,批奏章,雍正据说一天就睡4小时。反观明朝皇帝,嘉靖晚年不上朝,万历28年不见大臣,天启爱做木匠,皇帝懒散才需要特务机构盯着。清朝皇帝勤政,还把权力攥得特别紧,官员奏事都得跪拜,军机大臣也不例外。军机处其实就是皇帝的秘书处,按皇帝意志办事,跟明朝内阁差远了。明朝后期皇帝可以不管事,让内阁议政,司礼监批红,再用特务机构制衡;清朝皇帝不一样,军机处按皇帝意思办事,皇帝自己决策,皇权强大,不容易出权臣,除非皇帝年幼,等掌权了,根本不用特务机构来维护皇权。


上一篇: 古代封王都是以国名命名-清朝封王为何叫某亲王 (古代封王都是谁封的) 下一篇:她们为什么大多数都没有子嗣-清朝格格在出嫁之后 (她们为什么大声说话)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