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他却没有在五虎上将之列呢-诸葛亮最喜欢的猛将 (为什么他却没有钱呢)
受文学作品影响,在老百姓的认知里,三国时期蜀势力中拥有威震天下的,五虎上将,,可以说,他们就是蜀国战斗力的代表,事实上,历史上刘备只封了,四虎将,,赵子龙只是个杂号将军,并没有小说中那么高的地位,在刘...
咱们平时看三国小说、电视剧,总觉得蜀国有“五虎上将”,威风凛凛,好像蜀国的战斗力全靠他们撑着。但要说正史,刘备当年封的可就只有“四虎将”,赵子龙在那时候,其实只是个杂号将军,地位没小说里那么高。
赵云的官爵是后来刘禅即位后才慢慢升上去的,可就算这样,他的爵位都没魏延高呢。

《三国志》刚编那会儿,史书里常把赵子龙和四位虎将一块儿提,但压根儿没“五虎将”这说法。赵云能挤进上将行列,全靠老百姓口口相传,在那些历史故事、文学书里,五位上将的排来排去变,可“五虎将”这形式一直没变,赵云就这么“混”进去了。
虽说历史上的赵子龙只是个杂号将军,但他的勇武真不比小说里写的差,《赵云别传》里就有一段特别精彩的事:
黄忠在定军山把曹军大将夏侯渊干掉后,曹操亲自带兵往汉中冲,还运了上千万袋粮草到北山。黄忠要去端曹军的粮草,把赵云手底下的兵差不多都带走了。赵云等啊等,不见黄忠回来,急了,带着几十个骑兵就去探路,结果撞上曹军大部队,二话不说就干上了,赵云边打边撤,总算杀出条血路。

刚脱身,一回头,看见自己手下部将张著被曹军围得死死的,二话不说又调头冲回去,把张著给救了出来。
曹军一路追着赵云打,追到蜀军的营寨前。赵云回营后,居然下令把营门大敞。曹军一看,心说这肯定有诈啊,不敢往前冲,就往后撤。这时候赵云突然擂起战鼓,带着手下士兵拉弓就射,曹军本来心里就发毛,这一下彻底乱了,自个儿踩自个儿,还有不少掉汉水里淹死了。
第二天刘备来看战场,对赵云那是赞不绝口。
这段事儿其他史书也写了,看来是真的。后来罗贯中写小说的时候,把这段故事拿过去,又添了不少油加醋,这么一改,赵云在老百姓心里的形象一下子就立起来了。

小说里写赵云在敌阵里七进七出,跟砍瓜切菜似的,到了七十多岁还跟着诸葛亮出征,老当益壮,比年轻时候还猛。魏国有个叫万政的将领,一听赵云的名字,吓得魂飞魄散,结果被赵子龙一箭射掉头盔,吓得直接从悬崖上摔下去了。
虽然小说里有不少夸张的地方,但赵云的事儿大体上跟正史差不了多少。说到赵云的勇敢,咱们老爱提“胆识”这两个字。历史上胆大的武夫多了去了,可真能做到这个“识”字的,可没几个。赵云虽然胆子比一般人大,但绝不傻,说白了,就是心思细,有勇有谋。
那会儿老家闹战乱,当地的能人志士都去投奔当时势力最大的袁绍,就赵子龙瞧出袁绍骨子里那股子刚愎自用,觉得他根本成不了大事。之后他也没跟风去袁绍那儿,一心找个值得辅佐的贤主。那个年代,实力就是硬道理,赵云能看得更远,这事儿真挺难得的。

正因这样,赵云找到了值得他跟一辈子的主公刘备。
刘备拿下益州后,手下有人提议把城里城外的房子地分给将士们,赵云站出来反对。他觉得战乱还没平息,根本不是享乐的时候,再说益州刚打过仗,老百姓都怨声载道,应该把房子地还给他们,毕竟民心才是根本。刘备觉得赵云说得对,就把田产宅院都还给了当地百姓,在当地落了个好名声。
刘备后来因为关羽死在麦城,要报仇发兵打东吴,赵云这时候又站出来反对,觉得曹操还没除呢,这时候打东吴太伤元气,因小失大不是明智之举。刘备没听他的,一意孤行,最后损兵折将败回来了。街亭那仗,蜀国吃了败仗,赵云亲自给断后,带着士兵撤回来,损失很小。

之后诸葛亮让赵云把剩下的物资分给手下将士,赵云觉得打仗这事儿不该掺和利益,索性把剩下的东西全捐军需库了。这种见识,古来大将能有几个?
这些事儿,罗贯大都改了改写进小说里,在书里赵云是诸葛亮最赏识的上将,因为赵子龙办事特周全,凡事先为大局着想。
诸葛亮设计火烧博望的时候,给赵子龙下令,让他在敌军里“只输不赢”,把敌人引进圈套。要知道胜败对大将多重要,这种任务交给其他心气儿高的大将真不合适。后来孔明摆法坛借东风,让赵云来接应,东吴不怀好意,派徐盛开船追来,赵子龙拉弓引箭“嗖”一下射断徐盛船上的绳子,把他吓跑了。
赵云没杀一个人,给对方留了面子,能把事儿办得这么漂亮的,蜀将里也就子龙一个。

正因这样,诸葛亮老把赵云带身边。好多年后,赵云病故的消息传到诸葛亮耳朵里,孔明当时都站不稳了,哭着说:“国家损失了栋梁,我的臂膀也没了。”关羽死的时候,诸葛亮可没这么激动,看得出来,卧龙多赏识这员胆识过人的将军。
赵云有两个儿子,长子赵统继承了爵位,官做到虎贲中郎督、行领军;次子赵广官至牙门将,后来跟着姜维在沓中打仗,死在了战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