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宗时期宰相-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崔损 (唐德宗时期宰相陆贽)
崔损,?,803年11月27日,,字至无,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县,人,出身博陵崔氏大房,是北齐南钜鹿太守崔伯谦的后人,唐朝官员,唐德宗年间为宰相,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人...
崔损(?-803年11月27日),字至无,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县)人,出身博陵崔氏大房,是北齐南钜鹿太守崔伯谦的后人,唐朝官员,唐德宗年间当过宰相。
高祖之后,崔家的名声地位就慢慢落了。崔损大历末年考中进士,又过了博学宏词科,先在秘书省当校书郎,后来调到咸阳当县尉。他岳父王翃当时是京兆尹(首都一把手),他就跟着调到了大理寺当评事,后来一步步升到了兵部郎中。贞元十一年,他升了右谏议大夫。
正好当时宰相赵憬去世了,另一个宰相卢迈也生病请假,户部尚书裴延龄和崔损关系一直不错,就向德宗推荐了他。第二年,崔损就凭着原来的官职当上了宰相,和给事中赵宗儒同一天掌管政事,还都赐了金紫(高级官员的服色)。当初两个宰相出缺,十来天满朝上下都盼着有名望有德行的人来,可崔损平时没什么名声,也没啥突出的本事,结果任命下来,大家都挺失望的。
崔损这人性格挺拘谨小心的,每次在延英殿跟皇帝议事,一句话都不说。贞元十四年秋天,又调任门下侍郎平章事。这一年,昭陵的旧宫让野火烧了,管事的部门请求重修。有人上奏说:“昭陵旧宫在山上,年头久了,之前也被野火烧过,基本都毁了,后来宫就挪到了瑶台寺左边。现在要商量重修,可因为供水有点远,百姓折腾起来挺费劲,想在现在住的行宫那儿修,想着能省事点,也方便后人。不过改了旧制,怕礼数上不周全,最好让宰相和大臣们一起商量商量。”大家议论的时候都说:“旧宫都烧了,干脆挪到山下来得了。”但皇帝不想挪,就在山上重修,让崔损当八陵修奉使(负责修陵的官)。
于是献陵、昭陵、乾陵、定陵、泰陵这五个陵修了五百七十间房,桥陵一百四十间,元陵三十间,只有建陵没动,稍微修了修。而且陵里用的床啊、褥子啊、帷幔啊,哪怕是一件小事,皇帝都要亲自看过,才交给崔损送到陵里去。崔损后来因为长期生病在家,皇帝赐了他二百匹绢当医药费。
门下省、中书省这些核心部门的好位置,崔损都干过,但他在位期间,没人说他啥好话。他当宰相的时候,母亲停柩在野外都没下葬,他也不提修坟的事;姐姐当尼姑,死在附近的寺庙,他姐姐的丧期都没去吊唁,当时的读书人都指责他。而且他这人太过于恭顺谦逊,见人总是低声下气,不只是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从建中年间以后,宰相很少有能干久的,过几年就得获罪被罢官;崔损就靠着这招迎合皇帝,居然稳稳当了八年宰相。皇帝也知道大家私下里看不起他这种只想着保官位、讨皇帝欢心的做法,但还是挺可怜他,对他挺优厚。
贞元十九年,崔损去世了,追赠太子太傅,赏了五百端布帛、四百石米粟当丧葬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