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中期名将李光弼在战场上是怎么出奇制胜的 (唐朝中期名将有哪些)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带您走进唐朝中期名将李光弼的故事,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范阳,治幽州,今北京城西南,、平卢,治今辽宁朝...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十五万大军打着讨伐杨国忠的名号反了。这事儿一出,唐朝上下都乱套了。第二年,郭子仪看李光弼挺有本事,就向玄宗举荐了他。玄宗一听,直接下诏,让李光弼先当御史大夫,持节、河东节度副大使,管着河东的事儿,还兼着云中太守。后来又加封魏郡太守、河北采访使。
李光弼受命后,头一个目标就是收复常山郡(今河北正定)。这地方是叛军南北往来的咽喉,打下来太重要了。他带着五千朔方军直奔常山。当地团练兵直接把他们的将领史思义绑了来投降,李光弼没亏待他,亲自给松了绑,史思义挺感动,真心归顺,还把叛军的动向都告诉了他。第二天,史思明带着两万骑兵杀到常山城下,李光弼听了史思义“按兵不动,以逸待劳”的建议,死守不出。他把兵分成四部,派五百劲弩轮着番射叛军,叛军死伤惨重,只能退了。等他们在外面吃饭的时候,李光弼派几千轻骑突然冲过去,一下子干掉了五千叛军,常山九县里收回了七县。后来他和郭子仪又在嘉山(今河北曲阳东)跟叛军决战,大败叛军,斩首四万,俘了一千多,还得了五千匹战马。河北十多个郡听说这事儿,又纷纷归顺唐军了。
嘉山这一仗打完,李光弼琢磨着干脆趁热打铁,把叛军老巢范阳端了,断了他们的根儿。结果没想到潼关让人家打了,长安也丢了,玄宗跑四川去了,人心惶惶,这事儿只能先放下了。
至德元年(756年)七月,在灵武即位的唐肃宗派人催郭子仪和李光弼赶紧去灵武。八月俩人到了,肃宗召见 them。肃宗封李光弼为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了使相,还让他继续当节度使,特别加封他当北都太原留守。之后李光弼就带着五千人从灵武出发去太原,接着跟叛军干。
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史思明、蔡希德带了十万人来打太原,想占了太原再北上去打灵武。李光弼手里不到一万人,兵还弱,听说史思明要来了,大伙儿都慌了,想赶紧修城墙。李光弼说:“太原城四十里周长,现在才修墙,纯属白费劲!”人少,他就一边死守,一边找机会反击。让人从城里挖地道通到城外,冷不丁钻出来打叛军;还在城上装了石炮,砸死不少叛军。后来地道直接挖到史思明大营底下,俘斩了一万多人。
这时候叛军自己闹掰了,安庆绪杀了安禄山自己当皇帝,史思明也退回了范阳,剩下的蔡希德他们累得够呛。二月,李光弼带着敢死队反攻,斩首七万多,缴获一堆兵器。太原之战就这么打赢了。他又收了清夷、横野这些军,打跑了打好畤、大横关的叛军分支。战后,李光弼升了检校司徒。
太原之战算是平乱以来的第一次大胜,也是个大转折,绝对是少胜多、弱胜强的经典例子。李光弼这军事才能算是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一仗为后来收复两京打下了底子,战略意义老大了。胜利消息传到灵武,肃宗高兴坏了,下诏赏他,加封司空、兼兵部尚书,还兼同平章事,封魏国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