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度与蔡京丢失官印后是如何处理的-古代官印的保管方式是什么 (裴度是谁)
官印在历朝历代有不同的特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跟趣历史小编一起看看吧,官印,是古代封建王朝官员们行使权力的信物,一般在制印材料上刻有文字,注明某某官员之印,如,丞相之印,、,御史大夫之印...
官印这东西,历朝历代都有自己的讲究,里面藏着不少文化门道。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
官印说白了,就是古代官员手里的大权凭证,一般是用材料刻上字,比如“丞相之印”、“御史大夫之印”,或者某个官府的印。发文件的时候盖个官印,才算正式文件,差不多相当于咱们现在的公章。
要说官印啥时候有的,大概能追溯到先秦。咱们熟知的“苏秦佩六国相印”的故事,就说明战国时候已经有相国之印了。
真正像模像样的官印制度,大概是在秦朝搞定的。上到丞相太尉,下到郡守县令,皇帝都会给官印,还配条丝带叫“绶”,挂在印纽上,方便随身带着。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项梁带着项羽杀了会稽郡守殷通,“佩其印绶”,自己当了新郡守,发令各县,拉到了八千精兵,这才开始折腾推翻秦朝。

汉朝基本沿用了秦朝的制度。三国时候,关羽“挂印封金”,就是把曹操给的“汉寿亭侯”大印挂起来,金银封存,带着嫂嫂找刘备去了,这故事大家都知道。
从这些故事就能看出来,官印在古代不光是身份象征,更是政策命令的“官方认证”。所以保管好官印,用对地方,是历代官员最头疼的事之一。
那官印到底咋保管呢?秦汉魏晋那会儿,都是官员自己随身揣着,基本寸步不离,比手机还重要。
到了唐代,官印就变成“机关公章”了,不随身带了,锁在官府,专人看着。唐代赵璘在《因话录》里写:“尚书省二十四司印,系纳值厅,每郎官交值时,吏人悬之臂以相授”,看得多严啊。
用印的规矩也多。比如唐代中书门下(政事堂)的“堂印”,要盖印的公文,得主管长官签字,校对完,再让“堂头”(相当于办公室主任)审核,才能盖印。
要是官印丢了,那可不得了,历代追责都狠,先查领导和保管的人,轻的降职,重的罢官。

为啥这么严?主要就是怕有人拿官印干坏事。官越大,印越金贵,管得越严。
不过再严的办法,也挡不住有人“钻空子”。那些管印的人,常常偷偷配个印匣钥匙,想偷盖私活,就拿出来用完再放回去。
唐代宪宗时候,宰相裴度就遇到过这事。有天发现政事堂大印没了,左右都慌了,裴度不慌不忙,“即命张筳举乐,人不晓其故”。大家喝到后半夜,来说官印回来了,于是尽兴散场。
事后裴度才说:“这是底下的小吏偷印去盖私卷了。慢点找,他还会放回来;急了,他可能直接扔水里烧了,就找不回来了。”
裴度这招,后来后代也跟着用。南宋王明清在《挥塵录》里写,北宋时“宰相入省,必先以秤秤印匣而后开”。要是秤出来轻了,干脆不开,省得报失印,大家一起倒霉。
据说蔡京当宰相时也碰上过。有天秤印匣有点轻,摇了摇没声,蔡京说“不用开,今天不用印”。第二天再秤,正常了,才开匣用印。
蔡京的解释跟裴度差不多:“肯定是省里的小吏偷用了,没来得及放回去。要是慌着找,他可能就藏起来了。”
两位宰相,碰上丢印这种大事,都这么淡定,最后印都找回来了。不过这处理法,现在看是不是觉得有点哭笑不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