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制诰九年-唐朝宰相-位历卿相-三知贡举-权德舆-文学家 (知制诰怎么读)
权德舆,759年~818年,,字载之,唐朝宰相、文学家,前秦司徒权翼之后,起居舍人权皋之子,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权德舆少有才气,未冠时即以文章驰名,曾受地方节度使杜佑、...
权德舆(759年~818年),字载之,唐朝的宰相,也是个文学家。他是前秦司徒权翼的后代,爹是起居舍人权皋。
年轻时就挺有才气,还没成年呢文章就出名了,还被地方节度使杜佑、裴胄他们请去干活。唐德宗听说他厉害,特地把他叫到京城,当太常博士,后来又成了左补阙兼知制诰,再升到中书舍人,还做过礼部侍郎,三次主持科举考试。唐宪宗的时候,一路升到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是宰相了。后来因为点事儿被罢相,又当过东都留守、太常卿、检校刑部尚书、山南西道节度使这些官。元和十三年(818年)去世,六十岁,朝廷追赠左仆射,谥号“文”。他知制诰当了九年,三次主持科举,当过卿相,在贞元、元和那会儿可是个大名人。
生平
家风雅正
权德舆是天水略阳人,后来搬到润州丹徒住。他们家世挺久远的,从十二世祖前秦的仆射安丘公权翼开始,好几代人都在当官。他爹权皋,以前给安禄山当过幕僚,“安史之乱”快爆发的时候,他爹果断跑路,因为不跟着叛军干,这义举当时大家都夸。
他就出生在这种祖上品德好、家风正的官宦家庭里。从小聪明好学,“三岁就能分辨四声,四岁就会写诗”。十五岁就写了上百篇文章,慢慢有了点名气。
历佐使府
建中元年(780年),权德舆被淮南黜陟使韩洄请去当从事,试着做了秘书省校书郎。同年,又改成右金吾卫兵曹参军。先跟着杜佑在淮南水陆运环卫那当差,后来又给汴东水陆运盐铁祖庸使包佶当过从事。
贞元二年(786年),他当大理评事、代理监察御史,去给江西观察使李兼当判官。
直言时政
贞元八年(792年),他进朝廷当太常博士,当时朝里人都说“这下好了,得人了”,后来升了左补阙。那时候关东、淮南、浙西二十多个州县发了大水,农田房子都冲垮了,还有人被冲走,他赶紧跟唐德宗说,赶紧派能干的官员去灾区救老百姓,还提出“收税不如让老百姓自己藏着实在”的主张,想让灾区少交点税。
同年七月,司农少卿裴延龄因为会讨皇帝喜欢,又得宠,让他管度支,也就是国家的钱袋子。权德舆不管自己会不会有危险,两次上书给德宗,义正词严地反对裴延龄当这个官,说管钱这种重要职位,得慎重。
屡典诰命
贞元十年(794年),他当起居舍人兼知制诰,后来又做过驾部员外郎、司勋郎中、中书舍人,都是管起草诏书这类活的。
贞元十八年(802年),他以中书舍人的身份主持科举,后来当了礼部侍郎,又转兵部、户部、吏部三曹侍郎、太子宾客,再升太常卿。这段时间他特别注重选拔人才,主张“培养人才才是国家的根本”,他提拔贤能的人,不管出身高低,有德行就用,反对走后门。他三次主持科举,只要是“举荐给我的人,只要他说的话可信,就算是个老百姓我也用;要是不可信,就算是大官有权势的人来说情,我也听不进去”。他主持下,发现培养了不少人才,“前后考中的进士和殿试的人,好些后来都当上了宰相、大官,跟他前后脚;其他的在朝廷和各地做官的,有一百多人呢”。
永贞元年(805年)七月,改成户部侍郎。
唐宪宗元和初年,他又当过兵部、吏部侍郎,后来因为点事儿被改去当太子宾客,后来又拜兵部侍郎、太常卿这些官。
拜相出外
元和五年(810年),权德舆因为“提的建议大多都中用”,从太常卿升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是宰相了,参与朝政。他当官挺宽厚的。
他当宰相的第二年,李吉甫和李绛也先后当上了宰相。这俩人老在宪宗面前为政事吵架,每次这时候权德舆都不吭声,结果被朝里人指责,宪宗也不高兴了。元和八年(813年)正月,他被罢免了宰相,改任礼部尚书。没多久又以检校吏部尚书的身份去当东都留守,后来又拜太常卿,转刑部尚书。
元和十一年(816年),他又以检校吏部尚书的身份去当山南西道节度使。
安逝归途
后来因为生病想回京城,元和十三年(818年)八月二十七日(9月30日),权德舆在回京的路上,走到汉中洋县纸坊的时候去世了,享年六十岁。朝廷追赠他左仆射,谥号“文”,后来人都叫他权文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