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何目的-三国时期蜀汉一共发动了多少次北伐 (有目的的含义)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很多人都不了解,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自228年起,诸葛亮一共有过五次北伐,其中真正出兵祁山只有二次,广为流传的,六出祁山,,其实包括了一次魏...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可能很多人不太清楚,今天咱们就聊聊这个事儿。
说起诸葛亮的北伐,老一辈可能都听过“六出祁山”,但其实真相是,从228年起,诸葛亮总共北伐了五次,真正打到祁山的只有两次。剩下的那次,其实是魏军主动打汉中,诸葛亮带兵迎战,但双方没真打,后来大家就习惯说“六出祁山”了,也算是个流传已久的说法。
诸葛亮一走,姜维接过了北伐的大旗,从238年开始,前前后后搞了11次北伐。最后一次是262年,离蜀国灭亡就差一年了。这么算下来,诸葛亮和姜维俩人一共搞了16次北伐。但问题来了,蜀国人口才一百多万,不到魏国的四分之一,国力这么弱,根本打不过魏国,还不停北伐消耗自己,诸葛亮和姜维这么聪明的人,能看不出来吗?那他们到底图啥?
魏国、吴国、蜀国,论人口蜀国最弱,简直是“弱不禁风”。具体数据:《文献通考》里说魏国有66万多户,443万人;吴国灭的时候有53万户,256万人;蜀国呢,221年时20万户90万人,263年灭亡时才28万户,108万人。这还是登记在册的,实际可能多点,但管中窥豹,蜀国人口连魏国四分之一都不到,确实是最小的那个。
那问题来了,蜀国这么弱,诸葛亮和姜维为啥还一个劲儿北伐?其实他们首要目标根本不是灭魏,而是拿下凉州,也就是所谓的“得蜀取陇”。
首先,蜀国虽然占了荆州和益州,但战略回旋空间小,万一魏军突破了天险,成都就暴露了,想跑都没地方。关羽丢了荆州后,北伐只能走子午谷、褒斜道这两条险路,太难了。但如果从陇右凉州出秦川,那就是条平坦大道了,所以诸葛亮第一要务是取陇右。魏延提过子午谷奇谋,诸葛亮不是不懂,而是觉得风险太大,蜀国经不起一次大败。
其次,秦陇两地唇齿相依,拿下陇右,就能打破魏国“得陇望蜀”的算盘。而且陇右的人习武善战,射骑厉害,还产良马,土地肥沃粮食多,要是能拿下,蜀国的军事实力和经济都能蹭蹭涨。汉中之战后蜀国得了汉中,再拿下陇右,蜀、汉、陇就连成一片,战略空间大了,国防也安全了,以后还能走秦川的坦途,再联合孙权北伐,形成对魏国的半包围圈,就不用再偏居一隅了。
其实这事儿刘备在世时就盘算过了。孙权找诸葛瑾要荆州,刘备说“我正打算打凉州,凉州拿下了,荆州全都还给你们”。后来马超投降,刘备重用他,就是为了“西和诸戎”,好拿下凉州,再打中原。所以诸葛亮五次北伐,姜维十一次北伐,总体目标都是图谋陇右。比如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亲自打祁山,第四次派魏延、吴懿进羌中,姜维也老往陇右冲。
除了取陇右,诸葛亮和姜维北伐还有个原因,就是“以攻代守”。魏国好像一直盯着东吴打,曹操、曹丕、曹睿几代,不是赤壁就是濡须口,但为啥不打更弱的蜀国?我觉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诸葛亮和姜维不停北伐,让魏国不得不防着西边,不敢全力南打吴国。西川地形险要,死守也可能出岔子,不如主动进攻,既能消耗魏国,又能让他们疲于应付,这样才能靠汉中屏障保住成都。
不过诸葛亮和姜维北伐,目的也有点不一样。诸葛亮在的时候,大权独揽,能按自己的计划来。但他死后,蜀国朝廷渐渐被奸臣把持,尤其是刘禅特别信任的黄皓。董允还在的时候,见黄皓就骂,让他不敢乱来,董允一死,黄皓就放飞自我了,甚至嫉妒姜维,想夺他兵害他。姜维知道这事儿,不敢放手兵权,而保住兵权的唯一办法就是领兵打仗。所以姜维十一次北伐里,有些纯粹是为了保住兵权,比如262年那一次,蜀国都快没了,他还硬着头皮北伐,就是怕黄皓动手。
可惜啊,北伐是把双刃剑。蜀国不停地打,没拿下陇右,反而把自己耗得够呛,兵困民疲,国力大损,最后263年被魏国轻松灭了。其实最后一次北伐的时候,廖化就劝过姜维,说“连年打仗,军民都不安生,魏国还有邓艾这种聪明人,别硬碰硬”。结果呢?魏国打东吴这么多年,没占到便宜,反而平蜀一次就成功了。蜀国,真是“成也北伐,败也北伐”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