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评价又是如何产生-陈寿对姜维的批评是怎样的 (这个评论)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姜维是蜀汉的中流砥柱,还是蜀汉灭亡的重...
三国那会儿,从220年到280年,就是汉朝和晋朝中间那段乱糟糟的年月。曹魏、蜀汉、东吴,仨政权你争我抢,打得不亦乐乎。说到蜀汉末年,绕不开姜维这人——到底是顶梁柱,还是把蜀汉往火坑里推的推手?今天咱就来唠唠。
三国时代,蜀汉末年军事上能撑起场子的,还得是姜维。他掌了军权后,一心继承诸葛亮北伐的志向,非得把中原打回来不可。虽说北伐好几次,地盘没捞着多少,但大家伙儿还是挺佩服他那股劲儿。后来他投降了魏国,心里还惦记着蜀汉,最后为这事儿把命都搭进去了。
不过姜维这人吧,一直挺有争议的。大伙儿都夸他有志向、品行好,可说到能力和行动,不少人就摇头了。陈寿在《三国志》里评价他,那话可够狠的:“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后面还引了老子的“治大国者犹烹小鲜”,意思就是说,治国得像煎小鱼似的不能老翻腾,姜维这点小地方还瞎折腾,这不是找死吗?这评价这么狠,到底咋来的呢?
先说说姜维咋接过的诸葛亮的班。姜维,字伯约,原本是曹魏地盘上天水郡的人。他从小没爹,老爹早年在战场上没了,跟娘俩相依为命。但他没自暴自弃,反而好好读书,听说对郑玄的儒家学得特别溜。长大了,靠着老爹的功劳,当了中郎,还参与郡里的军事。
谁知道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姜维被自家太守怀疑心不向着魏国,到处关门不让他进。姜维没辙了,只能投奔诸葛亮,跟着一起撤回了汉中,算是正式在蜀汉开始了他的官场生涯。
诸葛亮对姜维这事儿挺高兴,不光跟别人夸姜维的好,还特意培养他。吸取了之前马谡的教训,诸葛亮让姜维从带兵开始学。当时蜀军也就十二三万人,诸葛亮直接给了他五六千人,还是最精锐的中虎步兵。等姜维学得差不多了,还让他去见刘禅,意思就是“这小子我看好,以后你们多担待”。
诸葛亮快不行的时候,让魏延断后,姜维在魏延后面压阵。还特意交代,要是魏延不听话,大家就按军法办。说白了,就是让姜维准备好接手断后的任务。结果魏延真先跑了,姜维二话没说顶上。司马懿带着大军追来,姜维摆出要进攻的架势,硬是把司马懿给吓退了。回来之后,姜维就被封了右监军辅汉将军,统管各路兵马,还当上了平襄侯。
姜维的北伐执念。作为诸葛亮的学生,姜维可没忘了老先生的遗愿。诸葛亮夸他“心存汉室,而才兼於人”,姜维自然也不能混日子。诸葛亮一死,姜维就开始小打小闹地骚扰曹魏。但接他班的蒋琬、费祎都觉得,咱们得先休养生息,别老打仗。尤其是费祎,跟姜维说:“咱们的才能都比不上诸葛亮,诸葛亮都没能拿下中原,咱更别想了。不如先保住国家,治理百姓,等以后有本事的人再说。别为了赌一把把老本都输进去。”这话里,一方面是说按诸葛亮的遗令,另一方面,其实也是对姜维的能力不太放心。所以费祎不让姜维带太多兵,最多不超过一万人。
直到延熙十六年,费祎让人给刺了,姜维总算掌了军权,能放开手脚干了。他对曹魏发动了好几次进攻,有打赢的时候,也有被打得惨败的时候。虽说胜多败少,但后期遇上曹魏名将邓艾,居然一次都没赢过。明眼人都看出来了,姜维这北伐,根本就没戏了。
姜维北伐那几年,反对他的声音就没停过。大伙儿都觉得,姜维这能力,根本完成不了他的目标。所以当他一次次北伐没成果时,骂他的声音就更大了。而且那时候蜀汉的朝政也慢慢垮了。正直的老臣一个个没了,刘禅开始宠信黄皓这帮宦官,黄皓慢慢把持了朝政。姜维跟他不对付,俩人矛盾挺大。
当时以诸葛瞻为首的一批人,觉得蜀汉的问题就是内里有黄皓乱政,外头有姜维瞎打仗。搞得东吴使者来了都说,进朝堂听不到一句正经话,走到乡下百姓都面黄肌瘦——黄皓乱政导致没人说真话,姜维穷兵黩武把老百姓都榨干了。所以诸葛瞻他们想,对内杀了黄皓,对外管管姜维。黄皓也想趁机夺姜维的权,早就找好了接他班的人,就是依附他的右大将军阎宇。姜维知道后,赶紧跟刘禅说,要杀了黄皓。结果刘禅不但不答应,还把这事告诉了黄皓。姜维害怕了,为了躲祸,带着军队去沓中屯田了。
姜维的几步臭棋,把蜀汉带沟里了。姜维北伐没成功,消耗了蜀汉不少人力物力,国力是衰弱了,但还不至于立刻灭亡。可他在曹魏灭蜀前前后后做的几件事,直接把蜀汉往绝路上推。
首先,他把汉中的防御方针给改了。魏延当年镇守汉中时,定了个符合他能力的打法:敌人强大就挡在国门外,敌人少就放进来全歼。为此他还建了套防御体系。魏延死后,后来的将军没他那本事,就按老办法,把敌人挡在外头。兴势之战的时候,这套体系就挺好,曹魏兵多,蜀军靠着山险和准备好的城寨,层层防守,硬是把魏军给耗走了。结果姜维上台,全给改了。史书上说,姜维觉得“错守诸围”虽然合乎《周易》的“重门”之理,但只能防守,赚不到大便宜。不如让敌人来了,各个围寨的军队都收兵聚粮,退守汉、乐二城,让敌人进不了平原,再重兵把守关口。等敌人攻不下,野外又没粮食,千里之外运粮,自然就累了。等他们撤退,再各路军队一起上,包歼敌人。这听着是不错,但实际操作起来全是漏洞。
现在看来,姜维这决定直接要了蜀汉的命。他要是不改,蜀军靠着山险,用少数兵力就能挡住钟会。姜维的主力部队也能机动作战。就算后来邓艾偷渡阴平,姜维也能调兵去灭了他。蜀汉哪那么容易就没了?
其次,他擅自把主力带到绝地,还不管自己的职责。姜维虽然改了汉中的防御体系,但如果指挥得当,也不至于输那么惨。当年魏延就说过,要是曹魏派偏将带十万兵打汉中,就全给他们灭了。用的就是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招儿。可姜维没魏延那本事,还想立功,就得有支机动部队当预备队。但他为了避祸,把这最重要的主力部队带到沓中屯田去了。这下汉中防御战略彻底完蛋。而且他当时是大将军,得负起大将军的责任啊,结果他一跑了之,啥都不管。直到听说曹魏要伐蜀,就写了个奏章应付,自己不做准备,后方也不管。结果曹魏大军压境,他手忙脚乱,先机全没了。
第三,他完全没把阴平小道当回事,铸成大错。曹魏伐蜀一开始,姜维做的那些事的后遗症就全出来了。姜维在西线,被邓艾和诸葛绪缠在沓中。要不是曹魏那边有个傻乎乎的诸葛绪,姜维连阴平桥头都过不去,可能一开始就被全灭了。东线呢,因为姜维改了防御体系,还带走了主力,又不管事,汉中蜀军兵力空虚。魏军轻易过了山险,长驱直入,直接把姜维布的包围网给捅穿了底。姜维这时候乱了方寸,听了廖化的建议,赶紧去抢剑阁,这才暂时挡住钟会。但他顾了东忘了西,阴平小道那头一点防备都没有。他以为有天险,邓艾肯定不敢偷渡。可兵法说“地无兵不险,兵无地不强”,没人守的天险根本不算天险,阴平小道没人守,邓艾自然就过去了。
结果邓艾趁西线空虚,偷渡阴平,拿下江油。接着在绵竹打败诸葛瞻带的蜀军最后一点抵抗,直奔成都,刘禅直接投降,蜀汉没了。
回头看看蜀汉那段历史,姜维对蜀汉的灭亡,责任确实跑不了。可以说,就是他一步步的错,才让蜀汉走到了尽头。这也是当时蜀汉不少臣子对他不满的原因。姜维继承诸葛亮遗志,想匡扶汉室,北伐中原。可他的北伐,看着是北伐,其实没啥战略战术,就是瞎打。蜀魏实力摆在那儿,他还穷兵黩武,把国力耗得差不多了。当时谯周写了《仇国论》劝他,他根本不听。最后蜀国国力耗尽,离亡国不远了。
曹魏打过来的时候,姜维更是乱套了。先是好大喜功,不顾自己能力和实力差距,改了汉中的防御体系,等于开门揖盗。后来又因为跟刘禅、黄皓闹别扭,自己带着主力躲到沓中屯田避祸。魏军都快打过来了,他还稳如泰山,光写个奏章报告情况,啥也不干。结果曹魏一进攻,姜维被绊在沓中,钟会势如破竹拿下汉中,错失了挽回的机会。最后虽然剑阁挡住了钟会,但他完全没管西线的阴平小道,当年诸葛亮留下的营寨都荒了。邓艾偷渡成功,蜀汉就没了。
所以说,姜维的这些操作,确实把蜀汉给坑惨了。没有他的穷兵黩武和瞎指挥,蜀汉或许还能多撑几年。可没办法,蜀汉末年人才凋零,姜维这种“粗有文武”的,就成了佼佼者。蜀汉的灭亡,大概从一开始就注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