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清朝杨深秀生平简介-介绍-狱中诗 (杨深秀的后人)

杨深秀,山西闻喜县仪张村人,生于1849年4月24日,清道光二十九年四月初二日,12岁成秀才,21岁中举,榜列第三名经魁,1871年22岁,入京参加辛未,同治十年,科会试,未中,在京拜师求教,钻研汉学...

admin

杨深秀,山西闻喜县仪张村人,1849年出生。这小子挺厉害,12岁就考上秀才,21岁中了举人,还是第三名的经魁。1871年他22岁,跑去京城参加会试,可惜没考上。不过他没灰心,留在京城拜师学艺,专攻汉学,特别推崇今文经,尤其喜欢《公羊传》。

1877到1878年,北方好几个省遭了旱灾,河北、河南、陕西、山西都挺惨,山西最严重。山西巡抚曾国荃奏报说:“千里赤地,几百万饥民,这灾情,古代都没见过。”

山西闹这么大的灾,在京城的山西官员和读书人都着急,纷纷捐钱救济老乡。也有人请假回山西,要么看家人,要么加入赈灾。1878年春天,杨深秀干脆不考科举了,请假回家,拉拢官绅,干点实事,组织赈灾,还抽空续修了《闻喜县志》。

当时闻喜县令是陕西凤翔的陈作哲,对杨深秀回乡特别欢迎。杨深秀是举人,学问大、人品好,还是刑部员外郎,官绅和老百姓都特别敬重他,自然就成了大家的主心骨。

闻喜县的赈灾搞了两年,光绪版县志里说,灾民有四万一千多人。官绅捐了两万一千九百两银子,发了23次银米。大家一起使劲,救了一万五千八百多户,十三万八千七百多口人。

灾过后,杨深秀和潘梦凤、李润之这些在家的绅士们,又合计着怎么给老乡减轻点驿费负担。

清朝杨深秀生平简介-介绍-狱中诗 (杨深秀的后人)(图1)

县令陈作哲特别支持他们这事儿。按照全省善后总局的章程,砍掉了那些乱七八糟的差事,每两粮银只收200文钱。还定了三十多条新规矩,上面批了,1880年八月初一开始,让选出来的正直绅士按新规矩办。那年夏天收成特别好,“亩产一石麦子,秋苗长得也好。老百姓家生的小孩,比往年多了好几倍。这么着,赈灾的事儿就算圆满了”。

1879年,山西巡抚曾国荃下令重修《山西通志》,让各县先修县志。县令陈作哲就让杨深秀主笔。半年后,新县志修好了。杨深秀这次修县志,弄了《志》《志补》《志续》三种新格式,共12卷。地形图也改了,“不搞那些老套的八景,分成四张图,用棋盘格标方向,每格十里”,画得准多了。

《志斟》这格式挺新鲜,拿旧志的“沿革”来说,他在原文里加按语,添新内容,参考了戴震的《汾州志》。还列表,按朝代、封国、建置、山水地名分栏填,“纲目列出来,表格画出来”,看着特别清楚。

《志补》是旧志里没有的,全新加的。比如《金石考》,在本县范围内,按朝代列文物,说明出处,拿史料和文献考证,以前也没这么干过,算是新创。参考了河南武授堂的《偃师》《安阳》二志。还有《星度考》,旧志也没有,他用科学算法和实测代替了“星野”,还列了节气时刻,又新又准。

《志续》就是补遗漏、加新人物传记,写得简洁明了。

有句话说“作志有三难:体例精难,考据核难,文章洁难”,杨深秀半年就搞定了,考据准、文章好就不说了,体例都是跟大师学的。书送上去,上面夸,算是各县志里最好的了。

1882年张之洞来山西当官,一来就雷厉风行地改革。杨深秀抓住机会,联合绅士跟县令朱光绶说,大灾之后闻喜县文风弱,得把压在读书人头上的“公堂礼”免了。这“公堂礼”就是新秀才每次考试要交的考棚费、送礼费,确实是坑人的规矩。县令全力支持,上面批了,同意免。河东道台江人镜让人把杨深秀他们的呈文和上级的话刻在碑背面,立在了文庙牌楼右边。这块碑是现在唯一一件杨深秀生前的石碑。士子们高兴坏了,文风一下子又振兴起来。杨深秀还写了篇《以里书银抵新进生公堂礼记》,刻在碑正面,开头就说“古之为政者,为民兴利而已”,说得太对了,做官就该这样。

曾国荃倡议重修《山西通志》,钦差阎敬铭支持,请王轩主持通志局,后来又加了杨笃、杨深秀、张铁生。1880年杨深秀去省城应聘。当时福建的王仁堪是山西学政,他聘杨深秀当太原府崇修书院的山长。崇修书院就是现在省第一博物馆西小院,1865年筹建,1867年开学,招的都是晋中各县县学的好学生。

清朝杨深秀生平简介-介绍-狱中诗 (杨深秀的后人)(图1)

杨深秀还当过令德堂书院的协讲。令德堂是1883年建的,全省选高才生进去深造,和晋阳书院一样,是山西最好的学府。原址是太原府署后的宝贤堂(现在省实验中学),张之洞奏准建的,1884年五月正式开课。晋阳书院山长王轩被请来当令德堂总主讲,杨深秀他们当分校兼协讲。杨深秀在两个书院讲《尚书》,推崇今文经,说话特有气势,学生下课问他问题,他总能追根究底,耐心解答。

19世纪80年代,山西风气慢慢不闭塞了。张之洞办令德堂时,还买了南方出的各种书。英国人李提摩太打着传教、赈灾的名义来山西,张之洞聘他当顾问,搞洋务局,虽然效果一般,但总算开了风气,让书院能联系实际。杨深秀讲经的时候,用春秋公羊学启发学生,“别沉迷八股文”。意思就是别光死啃八股,要学点改革变法的东西。学生都挺受影响。太原的刘友风、榆次的刘奋熙都是他的好学生。刘奋熙中了进士当官后,两袖清风,总拿圣贤要求自己,还把天下事当自己的事。刘友风“虽然学八股,但不光想着考八股”,后来编了《晋祠志》。这俩人都像他老师。

修《山西通志》的时候,杨深秀也出了大力。通志局领导,总纂是王轩,分纂有杨笃、杨深秀他们。王轩天天跟杨深秀他们商量体例,定了六门:图、谱、考略、记、录,每门又分36类,山西历史上从没修过这么全的。杨深秀负责《星度谱》2卷和《古迹考》8卷。《星度谱》用了当时最新的天文、历法、地理知识,他还有自己的见解,挺有科学头脑,也实在。《古迹考》在《通志》五十卷,讲从上古到清朝,山西建过哪些国都、城邑,还考证了宫殿、祠庙、陵墓、寺观。这书跟《沿革谱》是姐妹篇,读了《沿革谱》知道山西怎么变的,再读《古迹考》,山西的好地方都清楚了,像上了楼看风景一样。

1886年冬天,杨深秀离开太原回京城,刑部销假。1889年春天参加会试,中了贡士,殿试三甲。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输了,杨深秀为“甲午之耻”又气又憋屈,觉得“没地方出这口气”。1897年德国占了山东胶东,杨深秀被实授为山西道监察御史。他第一份奏折就说要改革,“时势危急,不革旧没法图新,不变法没法图强”。1898年春天,他和康有为联系上了,参加保国会,搞戊戌变法。变法前,他第一个上折,让光绪帝定国是、明赏罚,说“自古当政的,没东西不定、摇摆不定的。皇上您要还守旧就罢了,要是看明白时局变了,就一定得变法。不下诏定国是、宣布维新、骂守旧,没法定方向、改旧习”。光绪帝看了这折子,终于下决心宣布变法。后来杨深秀在变法关键时刻,要么自己上折,要么和别人联名,提了不少政策建议,光绪帝大多采纳了,变成上谕。一百多天里,他上了17道奏折。

1898年八月初六,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关,康梁跑了,变法失败。杨深秀不管个人安危,想去南苑说服董福祥的兵反正,“用忠义打动他们,救皇上,反正了新政就能推行”。可惜抓他的人已经到了,他坦然被抓。在狱里,他很有骨气,慷慨激昂,在墙上写了三首诗激励后人,有一首是:“久拼生死一毛轻,臣罪偏由积毁成。自晓龙逢非俊物,何尝虎会敢徒行。圣人岂有胸中气,下士空思身后名。缧绁到头真不怨,未知谁复请长缨。”杨深秀六月初九被捕,三天后,在菜市口被杀,才49岁。他和另外五个人就是“戊戌六君子”。他当御史以来,一直以“澄清天下为己任”,在历史关头为民族大义牺牲。他相信历史进步挡不住,后继者一定会来。中华民族的爱国牺牲精神,在他身上又体现了一次。


上一篇: 为什么会被康熙称为-天下清官第一-清朝张伯行是什么人 (为什么会被健康系统怀疑) 下一篇:起源于哪里-清朝哪些人能被称作格格-格格 (黄河起源于哪里)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