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游明根传-原文及译文-节选自游明根传 (魏书·游明根传翻译)
魏书,,二十四史之一,是南北朝时期北齐人魏收所著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记载了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北魏王朝的历史,魏书,共124卷,其中本纪12卷,列传92卷,志20卷,因有些本纪、列传和志篇幅过长...
最近翻《魏书》,读到游明根传,这人挺有意思的,南北朝北魏的官员,活到八十一岁在当时算高寿了,还历经好几朝,挺能熬的。《魏书》本身是北魏的史书,魏收写的,记载了从4世纪末到6世纪中叶北魏的事儿,共124卷,不过有些分上中下,实际131卷,挺厚的,估计魏收写了不少年。
《魏书·游明根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游明根,字志远,广平任人也,父幼,冯跋假广平太守,和龙平,明根乃得归乡里。游雅称荐之,世祖擢为中书学生,性贞慎寡欲,综习经典,及恭宗监国,与公孙睿俱为主书。高宗践祚,赐爵安乐男、宁远将军。高宗以其小心敬慎,每嗟美之。使于刘骏,前后三返,骏称其长者,迎送之礼,有加常使。显祖初,以本将军出为东青州刺史,寻就拜东兖州刺史,改爵新泰侯。为政清平,新民乐附。高祖初,入为给事中,清约恭谨,号为称职。诏以与萧赜绝使多年,今宜通否,群臣会议。尚书陆睿曰:“先以三吴不靖,荆梁有难,故权停之,将观衅而动。今彼方既靖,宜还通使。”明根曰:“中绝行人,是朝廷之事,深筑醴阳,侵彼境土,二三之理,直在萧赜。我今遣使,于理为长。”高祖从之。明根以年逾七十,表求致仕,诏不许。频表固请,高祖曰:“卿年耆德茂,服勤累朝,历职内外,并著显绩,逮于耆老,履道不渝。是以釐革之始,委以礼任,迟能迂德,匡赞于朕。”明根对曰:“臣桑榆之年钟鸣漏尽蒙陛下之泽首领获全待尽私庭下奉先帝陛下大恩臣之愿也但犬马之恋不胜悲塞。”因泣不自胜。高祖命之令进,言别殷勤,仍为流涕。其年,以明根为五更,行礼辟雍。语在《元传》。车驾幸邺,明根朝于行宫。诏曰:“游五更光素蓬檐,归终衡里,可谓朝之旧德,国之老成。可赐帛五百匹、谷五百斛。”敕太官备送珍羞。后车驾幸邺,又朝行宫,赐谷帛如前,为造甲第。国有大事,恒玺书访之。旧疹发动,手诏问疾,太医送药。太和二十三年卒于家,年八十一。高祖初,明根与高闾以儒老学业,物被礼遇,公私出入,每相追随,世号高、游焉。
(节选自《魏书游明根传》)
译文:
游明根,字志远,广平郡任县人,他爹游幼在冯跋政权时期暂时当广平太守,后来和龙被平定了,游明根才回到乡里。游雅称赞推荐他,魏世祖提拔他做了中书学生。游明根这人性格正直谨慎,没什么欲望,熟读经典,等魏恭宗监国时,他和公孙睿一起负责写朝廷文书。魏高宗即位后,封他安乐男、宁远将军。高宗因为他办事小心谨慎,老夸他。他出使刘骏那边,前后去了三次,刘骏夸他有长者风范,迎送的礼节比一般使者还隆重。魏显祖刚即位时,他带着将军身份去东青州当刺史,没多久又调任东兖州刺史,改封新泰侯。他当官挺清廉,新归顺的百姓都愿意跟着他。魏高祖初年,回朝当给事中,为人清廉节俭、恭敬谨慎,大家都说他称职。当时和萧赜那边断了使者往来好多年,高祖下诏让大臣们讨论该不该恢复通使。尚书陆睿说:“之前因为三吴不安宁,荆梁一带有战乱,所以暂时停了,想看看对方有没有空子再动。现在他们内部稳定了,应该恢复通使。”游明根说:“是我们先中断使者的,而且他们还高筑醴阳城墙,侵占我们地盘,要论谁理亏,萧赜那边占理。我们现在派使者,才占理。”高祖听了他的。游明根七十多岁时,上书请求退休,高祖不准。他又多次上书坚决请辞,高祖说:“您年纪大、德行高,连续几朝都勤勤恳恳,在朝里外头当官都有功绩,到老了还守着道义不变。所以我刚开始改革时,把礼仪大事托付给您,盼着您用高尚的德行来辅佐我。”游明根回答说:“臣都到晚年了,来日无多,承蒙陛下恩泽,能平安活到老,回家等死,到地下侍奉先帝,是臣的心愿。只是想到陛下,实在忍不住悲伤。”说着就哭得不行。高祖让他上前,话别得很亲切,自己也跟着掉眼泪。那一年,朝廷让他当“五更”(古代给老官员的荣誉职位),在学宫辟雍行礼,这事在《元传》里有记载。皇帝去邺城时,游明根到行宫朝见,皇帝下诏说:“游五您久居民间,归乡养老,是朝廷的老模范,国家的老前辈。赐帛五百匹、谷五百斛。”还让太官送好吃的。后来皇帝再去邺城,他又去行宫朝见,皇帝照样赐谷帛,还给他盖了宅子。国家有大事,常写信问他意见。他旧病发作时,皇帝亲手写信问病情,派太医送药。太和二十三年,他八十一岁在家去世。魏高祖初年,他和高闾因为年纪大、有学问,受特别礼遇,皇帝出门公私场合都带着他们,当时人称“高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