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古弼传-节选自古弼传-原文及译文 (魏书古弼传原文及翻译)
魏书,,二十四史之一,是南北朝时期北齐人魏收所著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记载了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北魏王朝的历史,魏书,共124卷,其中本纪12卷,列传92卷,志20卷,因有些本纪、列传和志篇幅过长...
《魏书》是二十四史之一,南北朝时北齐魏收写的,记的是北魏从4世纪末到6世纪中叶的历史。全书124卷,本纪12卷,列传92卷,志20卷,有些篇幅太长又分上中下,实际131卷。接着看《魏书·古弼传》的原文和翻译。
原文:
古弼,代人也。少忠谨,好读书,又善骑射。初为猎郎,使长安,称旨,转门下奏事,以敏正著称。太宗嘉之,赐名曰笔,取其直而有用;后改名弼,言其辅佐材也。令弼典西部,与刘洁等分绾机要,敷奏百揆。世祖即位,以功拜立节将军,赐爵灵寿侯。征并州叛胡。还,进为侍中、吏部尚书,典南部奏事。恭宗总摄万几,微为东宫四辅,与宜都王穆寿等并參政事。诏以弼保傅东宫,有老成之勤,赐币千匹、绵千斤,迁尚书令,弼虽事务殷凑,而读书不辍,端谨慎密,口不言禁中之事,功名等于张黎而廉不及也。世祖大闻,将校猎于河西。弼留守,诏以肥马给骑人,弼命给弱者。世祖大怒曰尖头奴敢裁量朕也朕还台先斩此奴弼头尖世祖常名之曰笔头是以时人呼为笔公弼属官惶怖惧课。弼告之曰:“吾以为事君使畋猎不适盘游,其罪小也。不备不虞,使戎寇恣逸,其罪大也。今北狄扎炽,南虏未灭,狡焉之志,窥伺边境,是吾忧也。故选肥马备军实,为不虞之远虑。苟使国家有利,吾何避死乎!明主可以理干,此自喜罪,非卿等之咎。”世祖闻而叹曰:“有臣如此,国之宝也!”后车驾畋于山北,大获麋鹿数千头,诏尚书发车牛五百乘以运之。世祖寻谓从者曰:“笔公必不与我,汝辈不如马运之速。”遂还。行百余里而弼表至,曰:“今秋谷悬黄,麻菽布野,猪鹿窃食,鸟雁侵费,风波所耗,朝夕参倍。乞赐矜缓,使得收载。”世祖谓左右曰:“笔公果如朕所卜,可谓社稷之臣。”世祖崩,吴王立,以弼为司徒,高宗即位,与张黎并坐议不合旨,俱免,有怨谤之言。其家人告巫蛊,俱伏法。时人冤之。
(节选自《魏书·古弼传》)
译文:
古弼是代地人,从小就忠实谨慎,爱读书,还擅长骑马射箭。一开始当猎郎,出使长安时合了皇帝心意,后来转到门下省奏事,因为机敏正直挺有名气的。太宗挺欣赏他,赐名“笔”,取的是正直有用的意思;后来改名“弼”,意思是有辅佐的才能。皇帝让他掌管西部事务,和刘洁他们一起分管机要,处理各种政务上奏给皇帝。世祖即位后,古弼因功被拜为立节将军,封灵寿侯。征讨并州叛变的胡人,回朝后升了侍中、吏部尚书,主管南部奏事。恭宗总揽朝政时,古弼被召到东宫当四辅,和宜都王穆寿他们一起参议政事。皇帝下诏说古弼辅佐太子,老成持重,勤勤恳恳,赏了他千匹帛、千斤绵。后来又升了尚书令。虽然政务忙得不行,古弼还是坚持读书,为人端正谨慎,守口如瓶,从不说宫里的事。他的功名和张黎差不多,但廉洁比不上张黎。世祖大阅兵后,准备去河西打猎,让古弼留守。皇帝下诏说给骑士们挑肥马,古弼却让人给瘦马。世祖大怒:“尖头奴,敢跟我计较?等我回京先砍了这奴才!”古弼头尖,世祖老叫他“笔头”,当时人也就喊他“笔公”。古弼的下属吓得要死,古弼告诉他们:“我觉得让君王打猎玩得不痛快,罪小;要是没准备,让敌寇趁机进来,罪就大了。现在北狄正强,南边的敌人也没灭,他们贼心不死,老盯着咱边境,这才是我发愁的。所以挑肥马备军用,是为防着万一。只要对国家有利,我哪怕死?明君是能讲道理的,这是我自找的罪,不怪你们。”世祖听了感叹:“有这样的臣子,真是国宝啊!”后来皇帝去山北打猎,抓了几千头麋鹿,下诏让尚书派五百辆牛车去拉。没一会儿皇帝跟身边的人说:“笔公肯定不给,你们不如用马运快。”于是回程。走了百多里,古弼的奏表就送来了,说:“现在秋谷快熟了,麻豆长满地,猪鹿偷吃,鸟雁糟蹋,再遇上风刮雨淋,损耗得厉害。求您宽限几天,好让我们先把粮食收了。”世祖对左右说:“笔公果然跟我料的一样,真是社稷之臣啊。”世祖死后,吴王即位,让古弼当司徒。高宗即位时,古弼和张黎议事不合皇帝心意,都被免职了,他们还说了些抱怨的话。古弼家人的家人告他们用巫蛊诅咒朝廷,结果全被杀了。当时人都觉得他们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