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称帝有汉室血统-国号为什么不是汉而是宋 (刘裕是什么帝)
为什么具有汉室血统的刘裕称帝后国号不是汉而是宋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宋武帝刘裕,是南朝刘宋开国君主,对内平定孙恩起义,消灭桓楚、西蜀及卢循、刘毅、司马休之等割据、...
从曹丕篡汉算起,大汉帝国彻底没了,到刘裕代晋,都过去整整200年了。就算算上蜀汉,从蜀汉灭亡到刘裕代晋,也157年了。而且这时候还有个麻烦事儿——之前有个叫刘渊的,是匈奴屠各部的,冒充匈奴单于世家,带着刘聪他们建了个“汉国”,还打着西汉、东汉、蜀汉的旗号。虽然后来刘曜改赵、石勒称王,那个“汉”国没了,但灭西晋的,毕竟顶着“大汉”名号。也就是说,“汉”这个名号,被刘渊他们给“用脏”了。刘裕是接受晋朝禅让的,肯定得琢磨:这个有“政治污点”的“汉”,值不值得拿来做国号。

再说了,这时候的情况,跟刘秀重建东汉、刘备建季汉、刘渊再建“汉国”都不一样。刘秀那时候离莽新才一二十年,刘备是曹丕代汉后一两年就起来了,刘渊是汉亡84年后再建“汉”,那会儿“汉”的威望还在。可刘裕这会儿,是“人心去汉日久”,早就不念着汉了。
其实早从汉末开始,“代汉者当涂高”这种谶语就传得邪乎。北方政权里,好几个都叫“魏”,曹魏、冉魏、翟魏、北魏,连石虎篡位前都自称“魏王”。刘裕代晋建宋那会儿,北方正是北魏开始崛起的时候,既然北方有个“魏”,刘裕就不能再用“魏”了。而且“汉”又被“代汉者当涂高”的谶语压着,已经有应谶的“魏”政权了,刘裕肯定不能叫“汉”。虽说这是迷信,但东汉到魏晋南北朝那六百年,谶纬之术可是被朝廷承认的官方理论,刘裕得考虑这个。
还有,刘裕不是刘邦的直系子孙,他是刘邦弟弟楚元王刘交的后代,从宗法上说,跟汉朝皇位没啥关系。也就是说,他对汉朝,没有法理继承权。而且要国号叫“汉”,就等于说他的国家法理上承于东汉,至少是蜀汉那一支,那等于宣布两晋是“伪政权”,东晋的老百姓能乐意吗?
而且魏晋南北朝的人特别看重“出身之地”。汉朝封爵,跟受封者老家关系不大,但到西晋,封爵和老家就绑死了。异姓封爵,郡公以上,一般都授给老家的郡,连曹魏的“魏”、司马晋的“晋”,都是按出身地来的——曹操是谯人,建国河北,有这两地就叫“魏”;司马家是河内人,世居晋地,就叫“晋”。

那彭城刘裕,不用“汉”,就用春秋战国时彭城归属国的号呗。最合适的其实是“楚”——刘邦全家是楚人,刘裕是楚元王之后,用“楚”号,能说自己是继承刘太公,幼子守灶。可惜啊,刘裕刚打死了桓楚的桓玄,自己再立个“楚”,说不过去。那就只能选占过彭城的“宋”了。刘裕当过豫章郡公、宋公、宋王,其中豫章郡公是特殊情况,因为彭城郡当时在别人手里,但后来他硬是在彭城郡里弄出个彭城县,让刘义隆当彭城县公,可见他多看重老家彭城。之后的宋国干脆用彭城、沛、山阳这些郡组成,刘裕想接刘太公统绪的心思很明显,对彭城的重视也够,选“宋”也是没办法的办法。
所以刘裕选自己当公爵时的“宋”做国号,最稳妥。既能表示自己是接受前朝禅让的合法皇帝,接续“汉-魏-晋”的正统,又能跟北方那个号称“应谶”的“魏”政权对抗。而且秦以后元以前,权臣拿自己的爵位当国号,也是主流操作。
那选“宋”有啥好处呢?第一,说法简单。用“汉”就得解释三国以来的乱局,还得处理东汉、蜀汉两支后裔,麻烦。第二,不用大改国体。立“汉”就得否定魏晋,魏晋以来的制度、政策都没合法性了,九品中正制这些全得推倒重来,风险太大。第三,没政治包袱。新立的“宋”,得一块地是扩张;继承的“汉”,得一块地是还没收复的故土,压力不一样。第四,避免政治风险。立“汉”等于说魏晋是“逆”,魏晋的贵族都得清洗,他们后人怕啊,王允不赦西凉旧事可能重演。第五,保护个人形象。汉裔却当晋臣,这说出去不好听,没必要强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