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揭秘-明朝邹守益与复初书院之间有什么渊源 (邹明是谁)

书院名称之由来,,唐书,云,玄宗置酒集贤殿,乃下制改丽正书院为集贤殿书院,书院之名自此始,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庐山白鹿洞书院,学徒常数千百人,声名久远,宋淳祐五年,1245,,徽州守韩补请于朝庭...

admin

书院这名字,最早是《唐书》里提到的,说玄宗在集贤殿设酒,把丽正书院改成了集贤殿书院,书院这称呼就算定下来了。宋代的白鹿洞书院,学徒常有上千人,名气老大了;还有徽州的紫阳书院,是安徽最早的书院之一。那广德呢?有没有书院?

翻《安徽通志•教育考稿》,发现一段关键记录:明嘉靖甲申年(1524),阳明弟子邹东廓被贬到广德当州判,他把那些乱七八糟的淫祠拆了,建了个复初书院,还请了同门王心斋一帮学者来讲学。

这段话说得明明白白:邹东廓在广德建了复初书院,还在那讲学。

邹守益(1491—1562),江西安福人,学者出身,官至南京国子祭酒。一开始信程朱理学,后来拜王阳明为师,成了王学的忠实粉丝。他特别强调“慎独”(独处时也不胡思乱想)和“戒惧”(时刻警惕),说这是“致良知”的关键。著作有《东廓集》。

揭秘-明朝邹守益与复初书院之间有什么渊源 (邹明是谁)(图1)

《明史》里他的传也提了:正德六年会试第一,跟着王阳明学。后来因为劝谏皇帝被关进诏狱,打了一顿,贬到广德当州判。在广德他干了件大事——拆淫祠,建复初书院,天天跟学者们讲学。后来升官了,广德百姓还给他建了生祠。王阳明去世时,他设灵位哭丧,守心丧。后来一直讲学,四方来求学的人络绎不绝,学者们都叫他东廓先生。在家待了二十多年才去世,隆庆初年追赠南京礼部右侍郎,谥号文庄。

明嘉靖十五年(1536)的《广德州志》里,邹守益有传,不过后来买的志书残缺了,传文没了。万历四十年(1612)的州志就详细多了,说他是江西安福人,当翰林编修时因为劝谏被贬到广德,创了书院,置了学田,讲良知之学,跟着学的人不少。但也有老百姓有点非议,可能觉得文章和政事不能完全掩盖缺点?不过州志后面又夸他“金玉之质,圣修之极”,说他是颜真卿、周敦颐那样的级别,看来在广德人心目中地位很高。

清乾隆五十七年的州志记载更全,说他正德六年会试第一,王阳明弟子,因为劝谏皇帝被贬广德,废淫祠建书院,置学田讲良知之学,士人都跟着他学。后来升官,百姓建生祠,王阳明去世他哭丧守丧,跟一帮学者论学。最后在家讲学二十多年去世,追赠礼部右侍郎,谥文庄。光绪七年的州志跟这个差不多。

这么一看,邹守益这人挺有意思——敢跟皇帝硬刚,被贬了也不消沉,反而建书院讲学,广德百姓还记着他几百年。他在广德的功绩,文化上的影响,可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揭秘-明朝邹守益与复初书院之间有什么渊源 (邹明是谁)(图1)

再说说广德的书院。明嘉靖五年,邹守益把玄妙观搬到东郊,在原址建了复初书院,这算是广德第一座书院。后来明代还建过仕学书院,但影响不大。清代的书院就多了,除了复初,还有爱莲、茅如、正谊、斗南书院和翼兴书亭,看来广德办书院的风气一直挺盛的。

嘉靖十五年的州志说,复初书院在文庙后,以前是玄妙观,邹守益搬走观后,建了尊经阁,阁下是明善堂,后面是范文正公祠,左右还有祠堂,莲花池、静观亭,前面有露台、号房,东边有田,西边有池,遍植松柏槐桧桃李梅竹桂梧桐银杏。还置了三百一十三亩学田,用来修书院、给生徒买灯油。集英馆在尊经阁后,现在还塑着邹东廓的像。万历、康熙、乾隆、道光、光绪的州志都记了这事,学田数有点变动,但书院格局差不多。

《安徽通志》里还提了广德王维谟能以身作则,算得上好老师,说王心斋他们讲学兴礼,风动徽宁池太一带,讲学风当时在江左数一数二。现在看水西会的条目,说要立真志、用实功、销旧习、求益友。

万历四十年州志载,嘉靖二十年(1541),督学冯天驭让判官王杏主持水西会,经常聚在复初书院讲学。乾隆五十七年的州志更详细,说水西会是宁国府的讲学会,王畿(龙溪先生)嘉靖二十八年(1549)去参加,待了十天,回去后还跟朋友们约月会。万历初年,王畿路过桐川,吴同春当州守,挽留他,发檄让远近一百多朋友在复初书院大会,从嘉靖到万历,几十年间讲会不断,盛况空前。沈寿民在《桐溪会引》里也夸这事。

揭秘-明朝邹守益与复初书院之间有什么渊源 (邹明是谁)(图1)

可惜好景不长。明嘉靖十七年(1538),吏部尚书许赞请毁书院;万历七年(1579),朝廷下令禁书院。万历十年(1582),复初书院遭了大难,州志说“有诏禁立书院、阁,以书院混议,即毁。田俱鬻于民间。”

禁归禁,能修还得修。万历十一年,知州方沆重修,没干完就调走了;十二年,知州陆长庚修了阁的破地方;二十年,知州段猷显又修得更结实。万历三十九年,知州邵圭清查学田,有三百五十多亩,租谷两万五千多斤。四十年,知州李得中重建,捐俸赎回学田三百多亩,租谷两万多斤,用来给生徒买纸笔灯油、婚丧嫁娶,还有修阁。看来书院能撑下去,全靠这些学田。

万历四十年以后,明朝快不行了,战乱多,顺治年间的史料没提复初书院存废,不知道怎么样了。

清康熙二十二年州志对复初书院的记载和明志差不多。乾隆五十七年的州志就详细了,说复初书院在文庙西,以前是学正署,康熙四年搬走后,六年改成四先生祠,三十年建毛浑祠。雍正年间四先生祠塌了,移到尊经阁左边。乾隆四年李德洋在斗南书院侧建了复初书院,六间房,后来又塌了。乾隆四十七年,知州石应璋觉得正谊书院太窄太挤,就把复初书院建在这里,还用回“明善堂”这个名字(邹东廓起的)。仪门内讲堂,后边是山长休息的地方,前有池。还清理了察院废址,造市房收租,置田收租,用来请山长、给生徒膏火、修书院。乾隆五十六年,还在西察院基造典铺收租。五十七年设修志局在这里,周广业植莲开花,所以又叫爱莲。

嘉靖十五年州志载有《复初书院志》一部,康熙二十二年也列了,但注明“今无”。乾隆五十七年有知州石应璋写的《重建复初书院志序》,不知道最后编没编成。

揭秘-明朝邹守益与复初书院之间有什么渊源 (邹明是谁)(图1)

道光二十七年的增补州志里,还写了复初书院和正谊书院的纠葛。乾隆四十七年建了复初书院后,正谊书院就改寅宾公所,后来塌了。道光二年,知州景文觉得义学和正谊书院都没钱修,就把义学基址变价修了正谊书院当公廨。道光五年,署知州张文凤还在这设修志局。道光十五年,选陈淦管理义学,二十四年重修明善堂和文昌宫,生徒的膏火膳馔倒是不缺。

值得一说的是,《安徽通志》载,清雍正十一年(1733),朝廷让各省建书院,发一千两银子给生徒当膏火,这是清代第一次让建书院。光绪二十三年(1897),安徽巡抚邓华熙响应建二等学堂,把敬敷书院改成求是学堂,这是安徽书院改学堂的开始。

揭秘-明朝邹守益与复初书院之间有什么渊源 (邹明是谁)(图1)

光绪二十七年(1901),朝廷让全国书院改学堂,省设大学堂,府、厅、直隶州设中学堂,州、县设小学堂。光绪二十八年(1902),规定各府、厅、直隶州必须设一所中学堂。安徽各府、州、县陆续办,到第二年三月就办起了四所中学堂。

《安徽通志》和《皖政辑要》都记载:光绪二十九年(1903)三月,知州袁学昌把复初书院改成广德州中学堂,用田亩山林房租收的钱当经费,有十五个学生。复初书院总算以另一种形式存下来了。

民国十七年(1928),广德州中学堂改成县立初中,开始招生,十一个教职员,五十个学生(男四十一,女九),经费四千八百块。校址在城内文庙旁。

1937年12月,日本人占领广德。第二年1月,县立初中校园和县城一起被烧了——这是日本侵略者在广德犯下的又一笔血债。

1938年,县立初中恢复。抗战期间搬了五次地方,抗战胜利后才回来。1946年定址祠山殿,1958年设高中部,改名安徽省广德中学。1997年成地区重点中学,2001年成省级示范高中。

复初书院1526年创办,1903年改学堂,作为书院本身是不在了。但安徽省广德中学作为它的后身,早就发扬光大。自1996年起,清华、北大、科技大这些名校,一直有广德中学的学生去深造。新世纪以来,每年向高校输送近千名学生,为广德的教育事业发光发热。


上一篇: 三国时期东吴的美人计是如何赔了夫人又折兵的 (三国时期东吴是现在什么位置) 下一篇:明朝刘元卿生平简介及历史评价 (明朝刘元卿生平简介)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