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为什么决心改革风俗-改革的内容有哪些 (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汉化改革)
北魏孝文帝为什么决心改革风俗?改革的内容有哪些?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北魏自从太武帝死去后,政治腐败,鲜卑贵族和大商人压迫人民,不断引起北方人民的反抗,公元471年,魏孝文帝即位后,...
北魏孝文帝那会儿,国家有点乱,他上台后就想搞点改革。太武帝一死,北魏的政治就慢慢不行了,鲜卑贵族和大商人压得老百姓喘不过气,北方老百姓反了一次又一次。公元471年,孝文帝即位,决心改改这局面。
他先给官员们定了俸禄,谁贪腐就收拾谁,挺狠的。还搞了个“均田制”,把荒地分给农民,男的四十亩,女的二十亩,种粮食;再给点地种桑树。农民得交租、服役,人死了,桑地能留,别的地得还官府。这么一来,开的地多了,农民日子稳了,北魏的钱袋子也鼓了。
孝文帝这人挺有想法,他觉得要想让魏朝长久,得学中原的文化,改改那些老掉牙的风俗。为此,他决定把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迁到洛阳。
他怕大臣们不同意迁都,先说要打南齐。有天上朝,他提出来,大臣们立马炸了锅,最反对的是任城王拓跋澄。
孝文帝火了:“国家是我的,你想拦着我打仗?”拓跋澄也不客气:“国家是陛下的,可我是大臣,明知打仗危险,能不说吗?”
孝文帝想了想,宣布退朝,回宫后单独叫来拓跋澄,说:“刚才发火是演给大伙看的。其实我觉得平城这地方,适合打仗,不适合搞改革。我想改掉老风俗,非迁都不行。这次打南齐,其实是想借机会带大家迁到中原,你觉得咋样?”
拓跋澄这才明白,立马同意了。
公元473年,孝文帝带着三十多万兵马从平城往南走,到了洛阳赶上秋雨,淅淅沥沥下了一个月,路泥得没法走。可他还是披甲戴盔骑马出城,喊着继续前进。
大臣们本来不想打南齐,趁这机会又出来拦。孝文帝严肃地说:“这次出兵要是半途而废,后代人不得笑话咱们?要不就迁都洛阳这儿,你们说呢?”
大伙面面相觑,没人吭声。孝文帝催:“别犹豫了,同意迁都的站左边,不同意的站右边。”
有个贵族赶紧说:“只要陛下不打南齐了,迁都洛阳也行。”其他官员虽然不想迁,但能不打仗,也就跟着同意了。
孝文帝把洛阳的事安排好,又派拓跋澄回平城,给那边的王公贵族讲迁都的好处。后来他亲自去平城,召集贵族老臣讨论迁都。
平城的贵族反对的不少,搬出一堆理由,都被孝文帝驳回了。最后实在没话说了,只好说:“迁都是大事,到底是凶是吉,卜个卦吧?”
孝文帝笑了:“卜卦是为了解决疑难的事。迁都都定好了,还卜啥?治理天下得四海为家,哪有老待一个地方的?咱祖宗也迁过几次都,我咋就不能迁?”

贵族们被堵得说不出话,迁都洛阳就这么定了。
迁到洛阳后,孝文帝接着改旧风俗。有次和大臣们议论,他问:“你们说,是改旧习俗好,还是守着老一套好?”
咸阳王拓跋禧说:“那肯定是改好啊。”
孝文帝说:“那我宣布改革,你们可别反悔。”接着就下了法令:改说汉语,三十岁以上的人慢慢来,三十岁以下当官的,必须说汉语,不然降职撤职;官民都得穿汉人衣服;鼓励鲜卑人和汉人通婚;改汉姓,北魏皇室本来姓拓跋,从那会儿起改姓元,孝文帝自己叫元宏,就是用的汉姓。
孝文帝这么一折腾,北魏的政治、经济确实好不少,鲜卑人和汉人也越来越融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