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怎样的特点-明朝的封爵制度是怎样的 (有着怎样的特点)
封爵制度是中国古代君主授予贵族和功臣爵位的制度,它是历代君主为巩固其统治地位,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而实行的一种封爵等级制度,对一个朝代的政权统治与社会稳定产生了深远影响,明朝封爵制度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社...
明朝的封爵制度,说白了就是皇帝给自家亲戚和有功之臣封个爵位,让他们享受点特权,顺便帮皇帝稳住朝局。这套制度在明朝玩得特别程序化、制度化,跟以前朝代既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少独特点。要说明朝这套封爵,得从五个方面来看,每个特点背后都有原因,慢慢说。
第一个特点,就是宗室和功臣分两套体系,给爵位给俸禄,但不给封地——这点跟以前朝代挺不一样。
皇室宗亲这边,朱元璋定了八等爵:亲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还有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亲王一开始一年五万石俸禄,后来减到一万石,郡王两千石,往下逐级递减,最少到奉国中尉才两百石。功臣外戚那边,一开始也学前朝搞五等爵,国公、郡侯、郡伯、县子、县男,后来把子男废了,只剩公、侯、伯三等,还细分了七个等级。洪武二十五年又定了俸禄:公五千到二千五百石,侯一千五百到一千石,伯一千到五百石。而且有规矩,“非社稷军功不得封”,能不能世袭,看军功大小,都给诰券。
为啥会这样?大概几个原因:一是皇权太强了,皇帝想让自家亲戚和功臣都安分,别乱来;二是儒家那套君臣等级观念影响深;三是皇帝怕勋臣势力太大,威胁自己,所以不给封地,只给钱花;四是当时农业和商品经济还行,有钱养着这些人,但权力得攥手里。
第二个特点,封爵和给铁券绑在一起,而且越来越成规矩。
朱元璋搞这套,就是为了笼络功臣,巩固政权。他定下“非军功不封爵”“公侯都得给铁券”的准则,把封爵和铁券绑一块儿,成了明朝的硬性规定。后来虽然有点变化,但这套制度一直用到明朝灭亡。
这套制度也不是一上来就完善的,分了三步走。朱元璋早期开始搞,洪武三年封了十个公、二十个侯,都给了铁券,还写“河带山砺,爰及苗裔”,意思是铁券像河山一样永固。但后来他杀功臣太狠,比如胡惟庸、蓝玉案,把铁券的规矩也破坏了。到了永乐时期,朱棣基本按“军功封爵、公侯赐券”来,比如封丘福为淇国公,朱能为成国公,但也有例外,比如永新伯许成,没军功,就因为处理了驸马的事被封了。武宗时期更离谱,他自己出去巡游,居然自封镇国公,朝廷还得赐铁券,这制度就算彻底定死了。嘉靖时期虽然封爵有点泛滥,但对铁券卡得严,想拿到铁券越来越难,制度就算完善了。
不过这套制度也有特例,比如宗室和外戚封爵不给铁券,只给诰书,标准也没那么严;铁券从“特权”慢慢变成了“荣誉”,要求严了,但总有人能走后门。
为啥封爵和铁券能制度化?一是皇帝需要用这个“最高荣誉”安抚功臣,朱元璋就说想让功臣“优游终其天年”;二是《大明律》给兜底,有法律保障;三是勋臣自己也想要这“定心丸”,皇帝得靠他们稳定朝局,就得给点甜头。
第三个特点,封爵标准从“必须军功”变成了“武官难封”。
明朝初年,朱元璋死磕“非军功不封”,《大明律》里还写“文官不许封公侯”,除非像开国丞相那样有大功的,才能破例。但靖难之变后,这规矩慢慢松了,文官封爵得挂个武职名头,冒称军功。到了嘉靖时期,军功造假严重,加上重文轻武,武官想封爵难上加难,甚至有勋臣说“我勋爵,非军职”,觉得挂武职丢人。
朱元璋坚持军功封爵,有他自己的道理。他说“爵以报功”,像汉高祖那样没军功不封,自己不是舍不得封爵,是“无功受封,有功者何以待之”。《大明律》里也写得清清楚楚,文官没大功就封公侯,相关官员和受封者都得斩。但“夺门之变”后,曹吉祥、石亨、徐有贞这些人没军功也被封了,徐有贞还上书要加爵,英宗一高兴就封他武功伯,给世袭锦衣指挥使,还给了诰券。后来重文轻武越来越厉害,嘉靖到崇祯一百多年,靠军功封爵的只有辽东总兵李成梁一个,而且他还得花钱打通关节。
为啥会这样?一是朱元璋自己有点偏,看不起文臣功劳,没分清文武功劳的大小;二是明朝初年淮西集团武将势力太大,战功赫赫,形成武人独大;三是后来重文轻武的体制定了,武官地位越来越低;四是皇帝对勋臣封爵卡得严,加上个人喜好影响。
第四个特点,皇权说了算,法律靠边站,勋爵特权越来越少。
明朝皇权特别集中,皇帝就是独裁者。封爵制度里,宗室勋臣虽然有法律规定的特权,但一旦跟皇权冲突,皇帝想咋样就咋样,法律就是个摆设。就算有免死铁券,功臣也未必能保命。
朱元璋自己就是例子,他搞了封爵赐券,后来又杀功臣,像李善长,跟着他打天下,封韩国公,给铁券说“恕免二死,子免一死”,结果后来朱元璋猜疑他,说他“星变当移大臣”,全家七十多口全杀了,铁券?早扔一边去了。胡惟庸、蓝玉案更是“朝登盟府,夕系槛车”,血还没干呢,罪名就定了。中后期更乱,正德时刘瑾掌权,都督神英没军功,贿赂刘瑾就被封泾阳伯;徐有贞靠“夺门之变”封爵,英宗一高兴就给了。
勋爵特权减少也明显。以前朝代给封地,明朝不给;免死次数也少,唐昭宗给钱缪“恕九死,子孙三死”,宋太祖给王审琦“恕九死,子孙五死,云孙恕三死”,朱元璋给李善长才“恕免二死,子免一死”。后期宗室更惨,朱元璋老家凤阳设了“高墙”监狱,把宗室关进去,自由都没有,还谈什么特权。
为啥皇权能压法律?一是皇权太强了,皇帝就是“代天理物,威柄自持”;二是怕勋臣恃权违法,乱来,得压着他们;三是想减轻财政负担,勋臣跟皇帝关系近的才多给点,远的就少给。
第五个特点,爵位和官职越来越分家,高爵虚职。
明朝初年,爵位高低跟官职大小是挂钩的,亲王、勋臣手里权力挺大。但靖难之变后,朱棣开始削他们的权,慢慢变成“高爵虚职”。宣德时期,汉王朱高煦造反,功臣们怕牵连,主动辞掉实权官职,宣宗顺势规定勋臣只管“差委”,爵位和官职就算彻底分开了。后期虽然有个别特例,但分家的趋势挡不住。
这过程也挺长的。朱元璋一开始信子疑臣,宗室分藩,勋臣爵职对应,给实权。但胡蓝党案后,功臣的爵职就开始分。建文到宣德,靖难之变、汉王叛乱,统治者更怕勋臣权力大,功臣自己也不敢揽权,主动辞官,慢慢就形成高爵虚职。明朝后期,爵位基本成了荣誉称号,比执事官职高,但没实权。
爵职分离,其实是古代封爵制度的大趋势。明朝这样,主要是因为皇权太强,怕臣子权力大威胁自己;加上靖难之变、汉王造反这些教训,皇帝得加强集权,让管理更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