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忘了这远胜于杨家将的种家军呢-世人为何只记得杨家将 (却忘了来时的路前面一句)
说起宋朝的军队,很多人都应该听过大名鼎鼎的杨家将,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西北种家军,还有折家军,为啥呢,因为后世演绎小说过度神话了杨家将,而种家军,还有折家军却沉入了历史文籍中,北宋的军队可分为禁军、厢军和...
说起宋朝的军队,估计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杨家将,但西北的种家军、折家军,知道的人估计没几个。为啥呢?还不是因为后世小说把杨家将捧得太神了,种家军、折家军反倒沉在故纸堆里,没多少人记得。
北宋的军队嘛,主要分禁军、厢军和乡兵三块,其中厢军和乡兵战斗力基本可以忽略不计。真正能打的还是禁军,禁军又分河北禁军、西北禁军和中央禁军,南方各路的禁军加起来,都不及这三部分里的任何一支。西北禁军驻扎在民风彪悍的陕西,天天跟西夏人死磕,战斗力自然彪悍得很,北宋的西军,简直就是名将和强军的孵化器。

西军里有名的部队多了去了,像府州的折家军、麟州的杨家将、青涧城的种家军,都是狠角色。而且西军的将领大多是世袭的,跟当时宋军普遍“将不知兵,兵不知将”比起来,战斗力直接拉满。
北宋将领种世衡,他儿子种谔,孙子种师道带的兵,就是大名鼎鼎的“种家军”。
北宋初年,西夏那个元昊老来疯,总带着兵来边境抢东西,老百姓吓得不行。种世衡一看这哪行啊,就跟朝廷申请在故宽州旧地(也就是现在的陕西延安)东北200里处建座新城,挑了几千精壮青年,专门练射箭骑马。没过多久,一座能挡住西夏人的新屏障就起来了,朝廷为了表彰种世衡,把这座新城叫“青涧城”。
青涧城建好后,周围老百姓总算能安生过日子的。在种世衡的带领下,西北边疆算是有了个能跟西夏抗衡的据点。
种世衡一死,他八个儿子全在军里混,其中种诂、种诊、种谔战功最显赫,关中老百姓管他们叫“三种”。他孙子辈里也是将才如云,种家这一家子,好几代人都在为大宋卖命。
看过《水浒传》的都知道,那个传说中的“老种经略相公”和“小种经略相公”,简直就是神一样的存在。就连鲁智深那种傲家伙,对他们佩服得五体投地,可见在宋人心里,这俩人地位多高。
后来金兵打过来,太原守不住,两路金兵一路往南冲。宋钦宗那会儿一心想求和,命令各地军队别来救,李纲还被贬出京城了。种师道赶到京城时已经病得不行,十月就走了,享年七十六。
宋朝那时候是真没将可用了,种师道都那么大年纪了一辈子都在跟敌军打仗,结果皇帝还不听他的建议,最后郁郁而终。他一死,北宋灭亡的脚步更快了。

十一月金兵就打到城下了,京城一破,宋钦宗和宋徽宗被金人抓走,他捶着胸哭:“要是听了种师道的话,哪会这样!”
种师道的侄子种洌护着他灵柩往西走,路上遇到强盗,强盗一听是种师道的灵柩,全都下拜,还反过来给钱,种家军得人心到这份上,真没话说。

陕西那边,西军一家几代人当兵,男人活不过三十是常事,一堆寡妇住一块儿的景象,到处都是。《宋史》里记载的种家军,其实比杨家将名气大、作用大,可惜杨家将上了舞台被吹得天花乱坠,种家军却钻进了线装书,被文字淹没了。北宋那168年,种家军出了多少英雄?种世衡、种诂、种谔、种师道、种师中……五代从军,大部分都死在沙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