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确有其人吗-经常给包拯和杨家将撑腰的八贤王 (历史确有其人)
只要童年里看过,包青天,或者,杨家将,系列的影视剧,肯定记得里面有个牛哄哄的八贤王,他自带bug级的属性,手持金锏,上打昏君,下打谗臣,只要我们刚正不阿的主角遇到了来自皇亲国戚们的权力压制,八贤王都能...
小时候看《包青天》《杨家将》,谁没被那个牛气冲天的八贤王圈粉过?手里拎着金锏,上能怼昏君,下能揍奸臣,主角一被皇亲国戚刁难,他准能踩着点出现,那架势,感觉皇帝都得给他三分薄面。
可这八贤王在历史上真有其人?真有剧中那么大,连皇帝都得听他的?
剧里八贤王叫赵德芳,按名字找,他是宋太祖老四,《宋史》里写:“太祖四子:长滕王德秀,次燕懿王德昭,次舒王德林,次秦康惠王德芳。”德秀、德林都早夭,剩下的就是德昭和德芳。
历史上的秦康惠王赵德芳,记载不多,但传他曾差点被立为太子,最后登基的是他叔叔太宗赵光义。开宝九年(976年),他17岁当贵州防御使,同年十月老爸赵匡胤突然没了,叔叔赵光义上位,改年号太平兴国。德芳被授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三年后加检校太尉。结果太平兴国六年(981年)三月,就病死了,才23岁。
命短,还差点当皇帝,所以有人觉得他死得蹊跷。但看记载,真实的赵德芳没活过太宗朝,更不可能跑去仁宗朝打皇帝。而且杨业死的时候,他才出生一年,杨延昭才24岁,还没当边关统帅,所以这秦王赵德芳,跟《潘杨讼》《寇准背靴》里的故事八竿子打不着。
那有没有可能是德昭?宋太祖二儿子德昭。这哥们儿聪明英武,喜怒不形于色,深得太祖信任,按“父死子继、长幼有序”,他该继位,结果叔叔赵光义抢了。朝里不少宗室替他抱不平。
据说德昭知道叔叔猜忌重,活得战战兢兢。有次随太宗征幽州,军中半夜惊慌,有人想立德昭为帝,太宗知道了不高兴。后来北征不利,拖了很久没赏军功,德昭提了一句,太宗直接炸了:“等你当了皇帝再赏也不迟!”德昭当场自刎了。太宗后悔得抱着他哭:“痴儿何至此!”追封魏王,谥号“恭懿”。人们同情他,称他“贤王”,让他手执金锏,算是给这憋屈皇子出口气。
不管是德芳还是德昭,都没活过太宗朝,而且史书里也没册封过“八贤王”,就算叫“贤王”,也没排第八啊。
换个思路,《包青天》里八贤王是仁宗皇叔,那找太宗第八子赵元俨试试。这人外号“八大王”,老百姓哄孩子都说“八大王来啦”,小孩立马不敢哭了,威风得很。太宗特别宠他,20岁才让出宫受封,宫里叫他“二十八太保”。
赵元俨在史书和笔记里神鬼避退,形象挺邪乎。但算不算“贤王”?《宋史》说他生母病了,他衣不解带侍候,平时“寡嗜欲,就爱藏书,字写得也好,擅长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
真宗即位后,他一路升官,封曹国公、广陵郡王,后来掌管皇帝祭祀,加中书令。有次侍婢放火殃及皇宫,他被降封端王,后来又升彭王。刘太后专政时,他怕被猜忌,直接装疯卖傻,闭门不出,韬光养晦。
仁宗亲政后,他才出来,仁宗对他更敬重。陕西打仗,他主动捐五十万公用钱资助边关,仁宗说太多了,让他捐一半就行。他还问翊善王涣:“西平了吗?”听说没平,直接说:“那要宰相干嘛!”听的人都怕,可见他真能影响皇帝用人。
庆历三年冬天,大雪压断树,陈、楚一带尤其厉害,元俨病重。仁宗愁得脸都绿了,亲自去他卧室调药。还支开别人,跟元俨聊了很久,元俨净说忠言。仁宗要赐五千两白金,元俨死活不要,说:“我都快死了,还花国家钱。”仁宗当场哭了。
第二年正月,元俨死了,追封燕王,谥号恭肃。安葬时,仁宗三次去哭。
元俨这经历,跟《包青天》里的八贤王有点像,但跟《杨家将》对不上——他985年出生,杨业死时他才1岁,不可能帮杨家。
这么看,元俨算得上“贤王”,但也没被封过“八贤王”,而且戏曲里把他的身份安给赵德芳了。
说白了,北宋初期压根儿没“八贤王”这号人。八贤王赵德芳,纯属后世戏曲编的。为啥编?因为杨家将故事里得有个硬核王室成员跟奸臣斗,八贤王身份正合适。至于为啥叫赵德芳?可能跟《贺后骂殿》有关——贺后骂赵光义,仁宗为了安抚,封了德芳当“八贤王”。所以说,八贤王是虚构的,但也不是瞎编,多少有点历史影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