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死殉国-西湖三杰-决不降清-他书生入将-于谦同为-与岳飞-的张煌言 (以死殉国的人有谁)
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九月初七,杭州城弼教坊的刑场,清军戒备森严,百姓缟素呜咽,五人身着大明服饰,下轿步入刑场,一人在另外四人的簇拥下,凌然站立于刑场中间,只见他放眼望去,西湖吴山,风景如画却变了...
康熙三年(1664年)九月初七,杭州弼教坊的刑场,清军围得跟铁桶似的,百姓们都穿着白衣,哭得撕心裂肺。五个人穿着明朝的衣服,从轿子上下来走进刑场。中间那人站得笔直,一点不慌,往西湖吴山那边一看,风景明明那么好,看着却觉得不是滋味,他叹了口气,扯着嗓子大声念了句诗:“我今适五九,复逢九月七,大厦已不支,成仁万事毕!”说完就伸脖子等着砍头,跟着他的四个人也一起没命了。
没一会儿,天一下子黑了,乌云跟打翻的墨似的,暴雨哗地下起来,老百姓哭得声音更大了,在场的官员都吓得脸都绿了。有人冒着风险把他的尸体收了,葬在西湖边的南屏山下,算圆了他的心愿:“国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惭将赤手分三席,敢为丹心借一枝。他日素车东浙路,怒涛岂必尽鸱夷!”
他,就是后来跟岳飞、于谦一起,被称为“西湖三杰”的张煌言。
张煌言是浙江鄞县人,号苍水,生在明朝末年一个当官的人家。跟古代读书人一样,他也读了不少书,想着靠科举当官。22岁那年他中了举人,要不是朝代变了,说不定早就当大官享福去了。可这时候明朝快完了,清军大举南下,连扬州、南京、嘉定这些城都打下来了。张煌言看见那些明朝的官员,一个个把脸面都不要了,跑的跑、降的降,手无寸铁的老百姓却被欺负得要死,被乱杀一气。他一气之下,扔了笔去当兵,干起了反清复明的事儿。
那时候江浙一带反清的人可多了,大家推举明太祖的后代鲁王朱以海当监国,打着恢复明朝的旗号。可清军很快打到了杭州,鲁王只能往南跑,张煌言跟父母妻儿告了别,护着鲁王一路到了舟山。在浙江和舟山那边,他被任命为佥都御使,招兵买马组织义军。他带兵特别讲规矩,不许士兵欺负老百姓,老百姓都挺拥护他的。
在张煌言的带领下,舟山的军民跟清军死磕,连清军将领都不得不承认,他们南下时,江阴、泾县、舟山这三座城最难打。可清军越打越多,最后城还是破了,张煌言只能护着鲁王去福建厦门投靠郑成功。从永历八年开始,他干了一生中最风光,也是复明最有希望的事儿——四次进长江。
永历七年(1653年),把鲁王安顿好之后,张煌言为了开辟抗清的新地方,跟张名振一起北上到了长江口的沙洲,把那儿当成基地,找机会顺着长江往里打。永历八年正月,张煌言和张名振第一次进长江,他们分批进去,一路冲过了狼山、江阴、三江这些清军把守的地方,在瓜洲金山登陆,抢了清军十几门大炮和火药,还在金山寺祭拜了明太祖。等清军的援军赶过来之前,张煌言带着人就跑了。
同年3月,张煌言和张名振带着六百多艘战船又进了长江。这次他们速战速决,在仪真城外面烧了清军的盐船就撤回了沙洲。到了年底,张煌言和张名振第三次进长江,这次直接打到了南京郊外的燕子矶,把清官员吓得直喊“离江宁这么近,他们太猖狂了”,对清朝统治江南来说,跟地震差不多。
三次进长江,一次比一次往里冲,好像清军根本没人似的,而且对老百姓秋毫无犯,这让生活在清朝统治下的老百姓看到了恢复明朝的希望。张名振死后,1659年,张煌言跟郑成功又带着人进了长江,这次特别悲壮!
清军有了前三次的教训,长江防守严实多了,可张煌言带着义军还是巧妙地破了防线,在郑成功的帮助下,轻松打下了瓜洲。接着他给郑成功出主意,让他全力打镇江,同时假装打南京,让清军顾不过来。郑成功听了他的,派张煌言去打南京。张煌言手上不到一万人,船也只有几十艘,还是顺利打下了仪真,逼近六合。一路上,沿江的老百姓热烈欢迎,甚至“仪真吏民赍版图迎降五十里外”。
张煌言听说郑成功已经打下镇江后,赶紧写信让他趁胜从陆路直接打南京,可惜郑成功中了清军的缓兵之计,没听他的。张煌言在南京城外等了两天,没等到郑成功,就跑到芜湖,分兵四路,一路贴告示,好多以前投降清朝的明朝官员一看,立马又回来了,义军像刮大风一样收复了四府三州二十四县。
张煌言到一个县就安排政事,安抚百姓,军民相安,秩序井然,竟然出现了“父老争出持牛酒犒师,扶杖炷香,望见衣冠,涕泪交下,以为十五年来所未见”的热闹场面,可以想象老百姓心里多高兴。这把清朝统治者吓坏了,赶紧往江南派兵增援。
可人们以为看到了希望,没想到好景不长,郑成功南京一战输了,接着就撤了,大好局势一下子没了。张煌言陷入了前后夹击、孤军奋战的境地,清两江总督写信劝他投降,被他严词拒绝了。他带着少量船撤退时,碰到大批清军,战败后只能弃船上岸。可清军还是追着不放,张煌言边打边退,有时候在山里乱窜,有时候躲在老百姓家里,顾不上身上的伤,偷偷走了两千多里,九死一生总算回到了浙江。
张煌言回来后,当地老百姓高兴得直哭。他收拾剩下的兵马,又得到郑成功派来的一些人,义军稍微壮大了点,他继续反清复明,想着东山再起。可再也没有好机会了。
没多久,郑成功就带兵东征,收复了台湾,南明永历政权也垮了,到了1662年底,鲁王病死了,恢复明朝的大业没了皇族这杆大旗,前途一片黑暗。张煌言劝郑成功出兵闽南,郑成功没答应;请“十三家兵”出征,也没成功,彻底孤立无援了。
张煌言知道恢复明朝已经没戏了,但还是不肯投降清朝,再次拒绝劝降后,既不想去台湾投靠郑成功,也不想隐姓埋名,甘愿“以死立信”,做好了死的准备。他遣散了军队,带着十几个人住在舟山的悬岙,每天“寒芦瑟瑟秋张乐,宿火荧荧夜读书”,等着看局势怎么变。
英雄总斗不过小人,因为叛徒出卖,张煌言被清军抓住了。浙江巡抚张杰亲自见他,摆出一副客气的样子,其实就是想劝他投降。知道张煌言的脾气,张杰不敢直接说,找来他以前的部下——那时候已经投降清朝的人,这些人流着眼泪给他行礼,张煌言只是微微点了点头。张杰这才说正事:“只要张大人愿意投降,荣华富贵立马就有!”张煌言直接冷下脸说:“父亲死了没能安葬,国家亡了没能救,我死都有余辜。今天的事,只求速死!”说完转身就走。在场的这些人知道张煌言的骨气,谁也不敢再说话。不久后,张煌言的一家老小都被杀了,又过了三天,张煌言在杭州被杀了。
据说,怎么处置张煌言,清朝商量了好久,本来想劝降,可他死活不答应;要是押到北京砍头,又怕路上出事,商量来商量去,最后决定就在杭州杀他,这也算遂了张煌言的愿——以死殉国。这样的英雄,估计洪承畴、吴三桂、孔有德那帮人看了都得羞愧死。
朝代更迭本来是常事儿,饱读诗书的张煌言怎么会不明白?他明明知道明朝已经快不行了,还是“姑留螳臂强挡轮”,义无反顾地去对抗,那是多决绝,多悲壮啊!他就是看见清军太残暴、老百姓太可怜,至死都不肯投降,一身正气!现在咱们民族都融合了,但张煌言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儿,还有一身正气,咱们不能忘啊,这可是咱们华夏几千年的宝贝,是中国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