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西夏在和宋朝吐蕃交恶的情况下-依旧要对回鹘用兵呢
西夏的党项人,在建国初期不但需要承受来自宋朝的巨大压力,还要面对吐蕃人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西夏人为什么要坚持和回鹘人争夺河西走廊?西夏皇帝与铁鹞子重骑兵近年来一些人受到网络文学的影响,认为西夏人,亡...
西夏的党项人,建国初期不光得扛着宋朝的压力,还得防着吐蕃人找事。那为啥他们非要跟回鹘人死磕河西走廊呢?

西夏皇帝与铁鹞子重骑兵
最近刷到不少网文,总把西夏人塑造成“亡我之心不死”的主儿,天天琢磨着入主中原。但说实话,真实历史里的西夏人,压根不是这么想的。
党项人作为西夏主体民族,用的自个儿的西夏文,汉文只是辅助。可汉人对这国家误会太深,连称呼和国名都搞错了。
他们自个儿国家的真正名字,叫“邦尼定”。在那儿,想当官办事,必须会西夏文。所以不管啥民族的人,都得说自己是邦尼定的国民。
他们之所以让汉人觉得心向汉化,纯粹是对宋朝的政治骗术玩得溜。比如对汉人最重要的帝王庙号,西夏文里从不用,管自个儿国王叫“某城皇帝”,比如李元昊就是“风角城皇帝”。但跟汉人打交道时,又会自个儿编一套汉式庙号——关系好的时候才编,紧张了就懒得搭理。
其实西夏贵族打心底里看不起宋朝
西夏人这套操作,确实糊弄了不少人,连千年后的我们,看到的也都是他们想让我们看的那一面。
了解了这国家的真面目,再看他们的战略就不奇怪了。西夏压根不是大家想的那样心向中原,倒更像中亚国家。那想打通去中亚的路,就太正常了。
想通中亚,就得打通河西走廊;想打通河西走廊,就得打败回鹘人。从开国太祖李继业那会儿起,西夏跟回鹘人打了大半个世纪,直到1036年才拿下瓜、沙、肃三州。
河西走廊一打通,中亚的玛瑙、玉石、琥珀、檀香、木香,都经西夏人手卖到东亚。跟西域做买卖,西夏赚得盆满钵满。
军事上,中亚的冶金、畜牧技术传到西夏,他们的军事水平直接上了好几个台阶。锻造的甲胄、刀剑,成了东亚最好的武器。连文弱的宋钦宗,都是“夏国剑”的铁粉,走到哪儿都带着。

出土的西夏武器
中亚技术打造的铠甲,武装了西夏人最骄傲的铁鹞子重骑兵——典型的内亚式具装骑兵。每次跟宋军在平原打,都是铁鹞子冲阵。装备好,意志也强。要不是只有三千人,西夏军才不会缩在城寨跟宋人耗呢。这都是丝绸之路的功劳。
西夏壁画上 正在礼佛的国王
西夏国王们顶着宋军的压力,还非要打回鹘人,结果子孙后代跟着沾光。河西一带站稳脚跟后,他们也不急着南下打中原——毕竟宋朝对西夏来说,就是个定期吐岁币、茶叶的ATM机。跟宋人打仗,再费劲管中原的地盘,哪有做生意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