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太后为什么非要致拓跋弘于死地 (冯太后为什么杀了拓跋弘)
冯太后为什么非要致拓跋弘于死地?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拓跋弘死北魏死得最为蹊跷的皇帝,至今仍旧是历史上的一个难解之谜,对于拓跋弘的死法各种史书上有着不同的说法,有的说...
冯太后为啥非要弄死拓跋弘?这事儿在北魏历史上可太蹊跷了,拓跋弘的死到现在都是个谜。史书上的说法乱七八糟,有的说冯太后派人毒死的,有的说是被逼自杀,还有的说被诱进宫囚禁后秘密弄死的。这些说法当时传得可邪乎,史书也没法写死。但不管咋说,拓跋弘的死跟冯太后脱不了干系,就算不是她亲手干的,背后也有她的原因。除了死因,更多人好奇的是冯太后和拓跋弘到底有啥仇,非得搞到母子相残这一步。
其实冯太后不是拓跋弘亲妈,是嫡母。她是拓跋濬的皇后,自己没生孩子,就养拓跋弘当嫡子。拓跋弘当上太子后,他亲妈李贵人按北魏规矩被赐死了——怕母族太强,掺和朝政。所以拓跋弘是冯太后带大的,刚开始俩人关系还行。拓跋弘刚即位那会儿,冯太后还帮他干掉了独霸朝政的太原王乙浑,保住了他的皇位。按说这俩人虽不是亲生的,关系应该挺铁吧?可后来啊,关系越闹越僵,最后居然搞到母子相残。

后来历史学家琢磨这俩人的事儿,都盯着俩方面。一方面是冯太后除了乙浑,自己就临朝听政,抓了大权,直到拓跋弘生了儿子拓跋宏,才让他亲政。就算这样,冯太后在朝里留了一大堆自己人,处处卡着拓跋弘,俩人矛盾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呢,冯太后年轻守寡,身边养了不少男宠。拓跋弘瞅准机会,把冯太后最宠的李弈,还有他哥李敷、堂弟李显德这些人给办了,这下母子俩彻底撕破脸,甚至成了拓跋弘禅让皇位的导火索。不过从史书看,这俩方面其实都是俩人矛盾的表现,根本原因不在这儿。
综合史料看,冯太后和拓跋弘的矛盾不是私人恩怨,是北魏权贵里胡人和汉人掐架。从道武帝拓跋珪建北魏开始,里头就有两拨人天天斗。一拨是跟着鲜卑族南下的北方少数民族,其中匈奴各部人最多、势力最大。另一拨是西晋末年衣冠南渡后留在北方的门阀士族,他们的子弟成了拓跋珪建北魏的重要汉族官员。北魏刚那会儿,少数民族势力大,皇后大都从这些部族贵族里挑。到了明元帝拓跋嗣、太武帝拓跋焘时代,以崔浩、高允为代表的汉族门阀官员慢慢起来了。
拓跋焘那会儿,胡人和汉人势力基本持平,两边都有代言人。胡人贵族代言人是太子拓跋晃,汉族门阀代言人是崔浩。靠着平衡俩拨人,拓跋焘一直抓着大权,北魏国力第一次到了巅峰。但拓跋焘末年打刘宋输了,国力空了,政局有点不稳。文成帝拓跋濬上台后搞了些改革,让北魏国力缓过来了。典型措施有两条:一条是把北方少数民族弄到南边来,另一条是大批启用汉族官僚。
从史料看,拓跋濬的措施挺见效,十多年就让北魏缓过来了,但也埋了雷。他让少数民族南下,是想补中原战争后的人口窟窿——没壮劳力,农业收成差,国家财力、军队后勤都受影响。他重用门阀士族,是因为这些大家族手里攥着大量汉族人口和资源,不光有农民,还有打铁、盖房子、木工这些技术人才。
国家发展的同时,北魏里头的矛盾也越攒越多,等拓跋濬死了,拓跋弘即位,这些矛盾就炸了。少数民族那头,大多不想过汉人的农耕日子——除了鲜卑族还算开明,像匈奴、柔然这些落后部族都反对。就算鲜卑族里,也有不少人不愿意。汉族士大夫那边呢,冯太后临朝,重用了一大堆汉族官员,这冲击了鲜卑和少数民族贵族在朝廷里的利益。俩拨人的矛盾从民间闹到朝廷,胡汉之争这波政治斗争,打得那叫一个凶。
其实胡汉之争在拓跋珪那会儿就有了,从五胡乱华、西晋灭国就传下来的老矛盾。北魏前三个皇帝慢慢让胡汉双方势力平衡,很多胡人贵族在中原当官后慢慢被汉化,所以拓跋焘末年这矛盾没建国初那么厉害了。但拓跋濬又从北疆以外弄少数民族到中原,这下不接受汉化的贵族数量激增。他们进朝廷后和汉族官员掐起来,胡汉之争又爆了。再加上宗教信仰——胡人贵族信佛教,汉族士大夫信道教,矛盾更深。
冯太后是拓跋濬的皇后,也是北魏第一个汉族正宫皇后。她家本是北燕皇族,爷爷冯弘是北燕皇帝。北燕被拓跋焘灭了,她家进宫当奴婢,一步步成了拓跋濬的皇后。她临朝后重用高允这些汉族士大夫,延续了拓跋濬把畜牧业改农耕的政策,经济又嗖嗖涨。但这种偏向汉化的政策,惹得顽固的鲜卑贵族和少数民族部族头子不乐意,胡汉之争更激烈了。史书上写很多拓跋弘时期延续的拓跋濬政策,其实是冯太后和她手下硬推的。
因为冯太后和她手下长期把着朝政,拓跋弘的政治理想没法完全实现,俩人才有了矛盾。对待鲜卑和少数民族贵族,冯太后和拓跋弘本质不一样。冯太后想靠教化,让这些胡人贵族学汉族文化,完成汉化。拓跋弘呢,更宽容,允许胡人部族留点塞外的生活方式和制度。可以说从政治倾向看,拓跋弘更像道武帝拓跋珪,而不是他爹拓跋濬,所以母子俩在胡汉之争上站了对立面。这斗争不是个人利益掐架,其实是两种文化在国家顶层的PK。
要是沿用鲜卑和少数民族的老传统,就得保留很多他们的制度,这是保证胡人贵族和部落利益的需要。可保证了胡人贵族利益,就损害了汉族士大夫利益,汉族门阀集团肯定不乐意吐到手的肉。冯太后为了自己的地位和权势,也使劲推汉化,朝里重用汉族大臣,这就和胡人贵族撞上了。所以拓跋弘执政那会儿,其实是胡汉矛盾最激烈的时候。
从拓跋弘中后期的表现看,这矛盾已经白热化了。国家中下层,尤其是少数民族为主的军队,拓跋弘威信挺高。他好几次带兵出征,甚至把柔然军队打到了漠南。但在首都平城,聚集着汉族士大夫和接受汉化的鲜卑贵族,却没几个大臣支持他。这也让他在政治斗争里步履维艰,最后没办法,用禅让皇位的办法组了个小朝廷,跟冯太后分庭抗礼。这策略既是为了抓君权,也是为了摆脱平城朝廷里的不利局面。但看结果,拓跋弘还是挡不住汉化的大潮,最后政治斗争输了。
虽然史书对拓跋弘之死说得五花八门,没实锤。但从政治利益归属和拓跋宏初期的走向看,明显冯太后是赢家,汉族士大夫更是布满了北魏朝廷。这也让北魏很快吃到汉化的红利,国力蹭涨,又压过了南方的刘宋。冯太后重用汉族门阀的政策,让汉文化在鲜卑贵族里流行起来,给后来的拓跋宏改革打了底子。可以说大方向上,冯太后的选择跟历史潮流一个味儿,拓跋弘有点逆着潮流来。这种路线之争你死我活,赢家永远是顺着历史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