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进行汉化改革-带来了哪些影响 (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汉化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又称孝文汉化、太和改制,指的是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所推行的政治改革,其主要内容是汉化运动,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分明姓族,改易汉俗等,下面趣历史...
北魏孝文帝改革,又叫孝文汉化、太和改制,是南北朝时候北魏孝文帝在位搞的政治改革。主要就是汉化运动,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律令、迁都洛阳、分明姓族、改易汉俗这些。
五胡十六国那会儿,北方的游牧民族算是正式在中原舞台上露脸了。古代民族之间的矛盾本来就挺激烈的,动不动就打仗,老百姓的日子过得苦不堪言。

后世不少史学家都觉得,五胡十六国对汉族文化的打击太狠了,北魏的孝文帝就看不下去了,搞了个汉化改革。
可这事儿在朝廷里头吵翻了天,差点把北魏给拆了。本来好好的汉族文化,也差点因为这次改革彻底没影儿。
一、北魏王朝
北魏是鲜卑族拓跋圭建立的,算是北朝第一个王朝。早先拓跋鲜卑一直在现在的黑龙江那边游牧。
东汉之前,北匈奴被汉朝打跑,躲到黑龙江休养生息。虽说匈奴当时快完了,但骨子里还是那股子好战劲儿。

在东北缓过劲儿后,拓跋鲜卑慢慢恢复了元气。这时候东汉也乱套了,朝廷腐败,内忧外患。拓跋圭就带着手下想恢复鲜卑的老大地位,开始往南北扩张。
北魏统一北方的仗打在五胡十六国时候。对手个个都挺强,局势还多变,鲜卑想赢太难了。不过拓跋圭脑子好使,对付强敌总能想招,灭了后燕后就开始打南朝。
这时候的鲜卑已经牛气哄哄,几乎百战百胜,站在了顶峰。打了快20年,北魏总算统一了北方,封建化进程也加快了,政权更稳了。
但问题是,这群草原上来的游牧民族,在中原根本站不住脚。再加上他们以前在苦寒地方待惯了,突然过上好日子,眼都红了。
中原的老百姓被他们害惨了,天天水深火热,北魏的统治问题也慢慢暴露出来了。

二、汉化改革
汉化改革是孝文帝拓跋宏先提出来的。那时候北魏已经统一北方,政权也建起来了,统治者想巩固地位,缓和民族矛盾,就开始搞安抚。
在他们看来,游牧民族和汉族的习惯差太多,处一块儿容易起矛盾。为了让彼此更懂对方,生活习惯慢慢靠拢,游牧民族就开始改。
比如有人把复姓改单姓,甚至直接取汉姓。统治者本以为这样能让两种文化融合,既能碰撞出火花,又能减少生活习惯带来的隔阂。
所以孝文帝一上台就下令,全国不准说鲜卑语,只能说汉语。还允许少数民族和汉族通婚,不光贵族之间,鲜卑贵族和平民也能通婚。另外,鲜卑族也用了汉族的官制。
比如朝堂上官员得穿汉官服,不准穿自己民族的。但对鲜卑上层来说,他们压根儿接受不了这些改革。在他们眼里,必须尊重本民族文化,不能和汉族混一块儿。
所以汉化改革的时候,北魏朝廷分成了两派。表面上看是人文习惯不同,其实背后有更深的矛盾。

没办法,统治者只好用强硬手段逼着汉族和鲜卑融合,结果遭到重臣反对。他们改制前抵制,改制中捣乱,改制后还不消停。
但有意思的是,这些反对声还是没挡住孝文帝的改革。
民族之间虽然有差异,但这差异不一定是矛盾的根源。
只要生活习惯上的不同能处理好,就能民族大统一,一块儿过日子。对保守的人来说,这可能是灭顶之灾,但对国家发展来说,其实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