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景穆帝拓跋晃之孙-元澄-他的一生经历了什么 (北魏景穆帝拓跋晃)

元澄,467年~520年1月13日,,原名拓跋澄,字道镇,代郡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人,鲜卑族,北魏宗室大臣、政治家,景穆帝拓跋晃之孙,任城康王拓跋云长子,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

admin

元澄(467年~520年1月13日),本名拓跋澄,字道镇,代郡平城(现在山西大同)人,鲜卑族。北魏宗室里的大臣,也是个挺厉害的政治家,他是景穆帝拓跋晃的孙子,任城康王拓跋云的大儿子。

这人年轻时就爱学习,对父母特别孝顺,后来继承了任城郡王的爵位。带兵打过蠕蠕人,还管过梁州、徐州、雍州和定州,干得挺不错,后来官做到了中书令、骠骑大将军、司徒这些大官。神龟二年(520年)的时候去世,活了五十三岁。朝廷追赠了他一堆官职,什么假黄钺、太傅、太尉,谥号叫“文宣”。

说说他的生平吧。

元澄是任城康王拓跋云的大儿子,本来叫拓跋澄。后来孝文帝搞改革,他就改名叫元澄了。年轻时挺爱学习的。等他爹康王死了,他守丧特别孝顺,大家都知道这事。接着就继承了爵位,还被封了征北大将军。

高祖在位的时候,蠕蠕人来打边境,就让元澄当使持节、都督北讨诸军事,去打他们。结果蠕蠕人跑了,又赶上氐人、羌人反叛,朝廷就派元澄去当梁州刺史。当时文明太后见了元澄,夸他长得精神,说话文雅,说“这孩子以后肯定是宗室里的厉害人物”,还让李记住她的话。元澄到梁州后,没硬来,先摸清楚当地的风俗,用怀柔的办法。他上奏把几个氐人头领弄到京城,给其他人封官,听话的赏钱,不听话的就杀,这样一来仇池地区就安定了,西南边的人都归顺了。朝廷还给他加了侍中,赏了衣服和马,表扬他能干。

后来他改任徐州刺史,名声也很好。有一次回京城,高祖问他:“以前郑国的子产搞了个刑书,晋国的叔向批评他。这俩都是聪明人,到底谁对谁错?”元澄说:“郑国又小又弱,旁边都是大国,老百姓的心思不定,不用刑法镇不住,所以子产搞刑书是对的。虽然不合老规矩,但合当时的理。叔向是老古董,跟他谈道德还行,谈变通就不行了。”高祖听了挺高兴,说:“任城王你以后就是魏国的子产啊。”元澄赶紧摆手:“子产那法子适合当时,我哪敢比。现在陛下您管着天下,就差江南没统一,老百姓容易靠武力管,难靠礼教。我觉得子产的刑法还能先用,等天下统一了,再用道德教化。”高祖笑着说:“要不是任城王,我真不懂变通。我要改制度,得和你一起干。”

景穆帝拓跋晃之孙-元澄-他的一生经历了什么 (北魏景穆帝拓跋晃)(图1)

后来元澄被调回京城当中书令,又改了尚书令。当时萧赜派庾荜来朝见,庾荜见了元澄,觉得他气质好,风度跟以前那个任城王不一样,就对人说:“以前魏国的任城王以武勇出名,现在的任城王是以文采让人佩服。”有一次高祖下诏请宗室吃饭,按辈分排座,不用管官位大小,吃完还让大家赋诗。高祖特意让元澄写七言连韵诗,跟他比赛,俩人写得高兴,一直喝到半夜才散。

再后来高祖表面上说要南征,其实想迁都。他在明堂斋戒,让人占卜,得了个《革卦》,说这是改朝换代的意思。高祖挺高兴,群臣没人敢说话。元澄站出来说:“《革卦》是变的意思,但殷汤周武是改朝换代,陛下您已经拥有天下了,现在这是讨伐反叛,不算改朝换代,不算全吉利的卦。”高祖有点不高兴:“《象传》说‘大人虎变’,怎么不吉利?”元澄说:“陛下您像龙一样兴起很久了,怎么能只算虎变呢?”高祖脸沉下来:“国家是我的,你这是打击士气!”元澄说:“我知道国家是陛下的,但我是臣子,该说的就得说。”高祖本来下定了决心,虽然不高兴,但也没再说什么。等回宫了,又单独找元澄说:“其实我是想迁都,北方这地方用还行,但没法用文德教化,崤山函谷关才是帝王之乡,这次南征就是想占中原,你觉得咋样?”元澄说:“伊川洛水是天下中心,陛下您统一华夏,百姓肯定高兴。”高祖又说:“北方人恋旧,突然说要迁都,肯定不安心。”元澄说:“这事儿不是普通人能理解的,陛下您定就行,他们能咋样。”高祖拍拍他:“任城王就是我的张子房。”后来就让他当抚军大将军、太子少保,还兼尚书左仆射。

等高祖真的决定迁都洛阳,就派元澄回代京问百官意见。大家一听要迁都,都慌了。元澄就慢慢给大家讲道理,引经据典,最后才说服他们。元澄回去路上在滑台见到高祖,高祖特别高兴:“要不是任城王,我这事儿干不成。”后来元澄跟着去邺宫,被吏部尚书。

等高祖又去代京,元澄被留下来挑旧臣。当时魏国从公侯到候补官员有一万多人,闲着没事。元澄把他们分三等,按能力安排,都没人有意见。高祖回洛阳,又让他兼右仆射。

高祖到北邙,去洪池,让元澄陪他坐龙船,还赋诗。高祖说:“我昨晚梦见个白胡子老头,整理衣帽在路边跪着,说是晋朝的嵇绍,来接我的。他神色挺恭敬,好像有事求我。”元澄说:“嵇绍是为晋朝死的忠臣,比干也是。您迁都到洛水,祭拜了比干,怎么忘了嵇绍?他可能是托梦求恩典。”高祖说:“我哪有德感动他,但追思先贤是对的,比干、嵇绍都是忠臣,我偏重比干,确实有点疏忽,这梦说不定真像你说的。”后来就派人找了嵇绍的墓,去祭奠了。

景穆帝拓跋晃之孙-元澄-他的一生经历了什么 (北魏景穆帝拓跋晃)(图1)

后来萧鸞杀了萧昭业,自己当皇帝,雍州刺史曹虎说要献襄阳归附。高祖要亲自去,结果豫州又奏报曹虎的使者不来了。高祖就找元澄、元禧他们商量,说“襄阳归附的消息真假难辨,出不出兵?”元禧有的说出,有的说不出。高祖说:“你们意见不一,不如让任城王和镇南将军说不出兵的理由,我说出兵的,大家听谁的有道理。”结果李冲先说刚迁都不宜出兵,高祖反驳说万一归附是真的,不就错过机会了?元澄接着说:“使者一回去就没消息,肯定是假的。刚迁来的老百姓都恋家,又穷,让他们打仗,肯定哭哭啼啼的。现在宫室刚建,春耕时节,应该让百姓歇歇。万一归附是真的,等他们打下来陛下再去也不迟。”司空穆亮却说该出兵,大家都附和他。元澄就怼穆亮:“你外面见着出兵就愁,怎么见了皇上就改口?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不是大臣该有的样子。”李冲赶紧打圆场:“任城王是忠心,陛下您掂量着办吧。”高祖说:“任城王顺着我才这么说,不顺我的,哪都是忠臣?”元澄说:“我笨,不懂大道理,但我知道该说的就得说。”高祖笑了,后来还是决定出兵。

后来封建五等诸侯,元澄封了一千户。他跟着去悬瓠打仗,生病回了京城。高祖在汝水边给他送行,赋诗告别。高祖回洛阳,在清徽堂请王公吃饭,说这堂修好了没请过大家,今天要到处逛逛。他们去了流化渠,高祖说水弯弯曲曲像天道;又到洗烦池,高祖说池里有好鱼,元澄接茬说“藻中藏鱼不见尾”,高祖又接“王游灵沼鱼欢跃”;再到观德殿,高祖说“以射观德”;最后到凝闲堂,高祖说取“夫子闲居”的意思,让大家别忘俭约,别忘危险。还让李冲他们赋诗,一直喝到晚上。

元澄又跟着去邺城,回洛阳后因为管诏书有功,加了五百户。后来因为公事免了官,没多久又兼吏部尚书。这时候恒州刺史穆泰谋反,推举朔州刺史元颐当头头。元颐告发了这事。高祖把元澄叫到凝闲堂,说“穆泰造反,刚迁都,北方人肯定跟着闹,这事非你不行,带病去北方平叛,能打就打,打不过就调并州肆州的兵”。元澄说:“穆泰他们就是恋家,没大谋略,我虽然病,但不怕,不敢推辞。”高祖笑了:“有你去,我啥都不怕。”就给了元澄符节、虎符、御仗和兵,让他去恒州。元澄走到雁门,太守报告穆泰已经带兵去找元颐了,在城外集结,只看到兵器。元澄赶紧往前冲,右丞孟斌说“别急,得调并州肆州的兵”,元澄说“穆泰谋反该占城池,他却去找元颐,看来势不大,不用调兵,直接压过去就行”。他就日夜赶路,出其不意,还派李焕先去,直接抓了穆泰,民心安定。后来审出穆泰的同伙一百多人,都抓起来了。高祖看了奏疏特别高兴,拿给公卿看,说“我的任城王真是国家栋梁,皋陶来了都比不上”,还让元禧他们说“你们在他位置上,干不了这么好”。后来高祖去平城慰劳元澄,说“这次平叛,没辜负我的信任”,元澄说“是陛下威名远播,臣子哪有功劳”。当时人都夸他。

高祖又南征,留元澄镇守,兼右仆射。元澄上奏说拿自己封国一年的租税布帛给军用,高祖只让给一半。高祖去邺城,高车人造反,他要去打,元澄劝他别亲自去,后来江阳王元继平定了,才没去。高祖回洛阳,问公卿“治国以礼乐为先,我走这段时间,礼乐有没有进步?”元澄说“有进步”。高祖说“我进城看见妇女戴帽子穿小短袄,尚书你咋不管?”元澄说“穿短袄的还是少数”。高祖说“怪事!你是想让她们都穿?一句话能亡国就是这意思!让史记下来!”又说“君主靠天靠人,我选人不当,让妇女穿成这样,得重选。你在尚书省,是管天下的总绳,还是光画押?”元澄说“光画押”。高祖说“那一个令史就够了,要你干嘛?”又说“我让舍人宣诏,怎么让小人听见了?”元澄说“离得远”。高祖说“远就听不见,听见就不远。既然能听见,道理可推”。群臣赶紧摘帽子认错。不久元澄就被封为尚书右仆射。

萧宝卷派陈显达打汉水以北,高祖病了,叫元澄来,说“显达作乱,我不亲自去打不行,但我病了,以后国家大事就托付给你,你得跟着我”。元澄哭着说“臣子一定竭尽全力,以死报答”。后来跟着南征,高祖死了,元澄受遗诏辅政。

世宗刚即位,有人告发尚书令王肃勾结萧宝卷,元澄信了,就把王肃抓了。咸阳王、北海王上奏说元澄擅自抓宰辅,免了他的官,让他回家。不久又让他当梁州刺史,他推辞说母亲老了;又让他当相州刺史,又推辞;改雍州刺史,还是推辞。后来秋天练兵,让他当扬州刺史,他祭拜孙叔敖的墓,拆了蒋子文的庙,还上奏要南征,世宗不准。他又推辞母亲老,求解除州职,世宗没理。他上奏说“前朝我受训,懂些规矩,以前在代京也在宗学学习过,现在先帝死了,学校空着,宗室没人管,应该重建学校”。世宗让尚书建学校。他又上奏说母亲病,求解除州职,世宗还是不准。

萧衍的将领张嚣之打夷陵戍,元澄派成兴去打,大败嚣之,收复了夷陵。又派奇道显打萧衍的阴山戍,也打赢了,杀了梅兴祖。又打白槀戍,又赢了,杀了吴道爽。元澄上奏说“萧衍截断东关想淹寿春,湖周围四百多里,东关才几十步宽,他要淹了,淮南就完了。吴人善水战,淮南就没了。寿阳离长江五百里,老百姓都怕水害。应该趁他们空虚,调兵初秋集结,南方的水能饮马,霍岭能观望,这事得赶早”。世宗调了六州二万人、一千五百马给他,让他去淮南。

朝廷早先让萧宝夤占东城,陈伯之守阳石,元澄总领他们。元澄觉得东关是水路要道,大岘城险要,得先占大岘。他派傅竖眼、王神念去打大岘、东关、九山、淮陵,神念打下关要、颍川,杀了费尼。萧衍的韦惠、李伯由守大岘,元澄派党法宗、傅竖眼打下大岘,包围白塔、牵城,韦惠跑了。萧衍的清溪戍也跑了。徐州刺史司马明素想支援九山,潘伯驎想守淮陵,王燃占焦城,法宗打下焦城、淮陵,抓了明素,杀了伯驎。萧衍的王厚彊、裴邃也跑了。世宗夸元澄“文德武功,扫荡长江,旌旗张开,贼寇就丧气”。

当初元澄出兵,萧衍的姜庆真偷袭寿春外城,萧宝夤打跑了他。长史韦缵获罪,元澄没牵连。后来他打钟离,世宗说“钟离粮食够三个月就能打,四个月淮水涨了就不好办”。萧衍的张惠绍送粮食到钟离,元澄派王足、刘祖思拦住,大败惠绍,抓了二十七人。后来下雨淮水涨,他回寿春,损失四千多人。他上奏求解除州职,世宗不准,官员说他迷路,免了他的开府,降三级。后来萧衍要交换张惠绍,元澄说不准,八座商议后放了,结果张惠绍又来打边境。

元澄改任定州刺史。以前老百姓总被额外征调,烦得很,他省了不少,老百姓高兴。他还严明赏罚,上奏减少官府园囿的地分给穷人,禁不能做衣服的布绢。母亲死了,他哭得瘦了,人称孝。守丧期满,当太子太保。这时候高肇掌权,猜忌贤臣,元澄怕被害,就天天喝酒装疯,行为越礼,当时人都说他疯了。

景穆帝拓跋晃之孙-元澄-他的一生经历了什么 (北魏景穆帝拓跋晃)(图1)

世宗突然死了,高肇在外面带兵,肃宗小,人心惶惶。元澄虽然被疏远,但有声望,于忠、崔光他们上奏让元澄当尚书令,大家心里都服气。元澄又加散骑常侍、骠骑大将军,不久升司空,兼侍中,又兼尚书令。

当初正始末年,普升百官,但刺史、太守、县令没升,元澄上奏说“封回、元匡都升了,刺史、太守、县令也应该升,符合当初普百官的意”。世宗让“以前的事不能再报”。元澄还上呈《皇诰宗制》和《训诂》各一卷,给皇太后看,又上奏十条利国救民的事:统一度量衡、建学校、复兴灭亡的族别、减少劳役、升降官吏、免逃税、查边兵逃亡、免工商户租调、合并小户口、让羽林虎贲轮戍。灵太后让百官议,有同意的也有不同意的。

当时四个中郎将兵弱,守不住京城,元澄上奏让东中郎将兼荥阳太守,南中郎将兼鲁阳太守,西中郎将兼恒农太守,北中郎将兼河内太守,挑二品三品官员当,省不急的制作,强兵力。灵太后起初想听,后来有人不同意,作罢。元澄又上奏“现在南蛮强,北方贼多,得加强中郎将兵力,兼管治民,减省官员充实俸禄”,还是没被采纳。他又说流民到边镇没吃没穿,死的多,上奏给一年粮食,采纳了。不久他病了,求解除职务,世宗不准。

萧衍在浮山截淮水淹寿春,元澄被派去南讨,统领十万人,还没出发,淮水堰自己坏了。

元澄觉得北方镇将身份越来越低,怕贼寇窥伺陵墓,上奏慎选镇将,加强警卫,世宗没采纳。后来贼寇果然打到旧都,镇将不合适,各处叛乱,侵犯陵墓,正如元澄所忧。元澄又上奏说京城守备不周,刚安定不宜调民众,让有官职的和司州郡县犯十杖到百鞭罪的囚徒交绢砖修城,世宗准了,但太傅元怿阻止,就没实行。

后来升司徒公,侍中、尚书令照旧。灵太后爱修佛寺,京城建永空、太上公等寺,各州修五层塔,还搞斋会,布施动辄上万,百姓累,金银涨,减百官俸禄。元澄上奏说“萧衍窥伺我国,应趁强盛统一,但现在国家和百姓都穷,得节费用”。灵太后虽没听,但常优待他。政事无论大小,都找他商量,他不方便民的事就劝,虽不常用,但恳切不止,内外都尊敬他。

胡太后爱佛教,没完没了修寺庙,各州修五级塔,百姓财力匮乏。王爷、权贵、宦官、羽林在洛阳修寺比华丽,太后多次设斋会,布施以万计,随意赏赐身边人,耗费不可计量。元澄上书说“萧衍窥伺我国,应趁强盛统一,但近年国家个人都穷,应节费用”。太后虽没听,但常优待他。

神龟二年十二月初八(520年1月13日),元澄去世,享年五十三岁。朝廷“加以殊礼”,备九锡,丧礼比照西晋齐献王司马攸。赠布一千二百匹、钱六十万、蜡四百斤,赐东园温明秘器、朝服、衣一套。追赠假黄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太傅兼太尉,谥号“文宣”。下葬时,大鸿胪监护,百官参加,胡太后亲自送到郊外,停车悲哭,感动侍从。赴丧一千多人,都哭得不行。时人认为元澄身后事“哀荣之极”。


上一篇: 你知道他们是谁呢-三国有两位-常败将军 (你知道他们是谁吗) 下一篇:曾在长安兴兵谋反-北魏太武帝拓跋寿之孙-拓跋道符 (曾在长安兴兵的将军)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