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名气却非常低呢-毛玠是三国顶级的谋士 (为什么名气却越来越大)
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上一篇恢弘壮烈的古典巨作,历史从没有一个时期能向三国时期一样,能一下子涌现出来那么多的英雄人物和谋士将才,可以说,三国时期,确实有资格能在历史上和现在,甚至永远的将来,都是值得人们...
《三国演义》这书,真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最恢弘的古典巨作了!哪个历史时期能有三国那样,一下子冒出来那么多英雄人物和谋士将才啊?
三国这时期,完全有资格在历史上、在现在,甚至往后的将来,都是被人反复念叨的经典,拿来做企业用人培训的活教材,都够顶级了。
武将咱先不提,今天想聊聊三国里的文臣谋士。诸葛亮、庞统、郭嘉、荀彧、司马懿这些大名鼎鼎的人物,确实让人印象深刻。

但曹操手下有位不太出名的谋士,先不说他多有才干,就凭一句话让曹操听了,直接采纳了,硬是帮曹操成就了霸业。他的光环啊,全被郭嘉、司马懿这些人给盖过去了。
这人就是毛玠,字孝先,陈留平丘(现在河南封丘那块儿)的人。刚成年就在小县城当县吏,因为清廉公正、执法严,在当地有点小名气。后来天下大乱,他想去荆州投奔刘表,结果路上听说刘表这人表里不一,政令也不严,干脆转投了曹操。
曹操能一统北方,不光靠他自己看得远、敢下手,还在于他会用人,信得过人。别人没瞧上的毛玠,曹操发现了他的长处,总算让他有了施展才华的地儿。
曹操观察一阵子就发现,毛玠最大的本事就是听话——让他做的事,绝对不打折扣地执行。于是曹操就把屯田、管军纪、选官员这些权力都交给了他。
毛玠这人廉洁正直,自己先做出样子,结果朝廷上下都跟着学,奢靡的风气一下子改了不少。董卓被王允和吕布干掉后,汉献帝被董卓的旧部挟持着,到处流浪,连个固定住处都没有,经常连饭都吃不饱。
想想看,当了“流浪汉”的汉献帝多惨,可当时各地诸侯和皇亲贵戚,都忙着抢地盘、捞好处,没一个肯站出来救他。就连自称皇叔的刘备,还有荆州的刘表,都没动一下。

这时候毛玠站出来了,对着当时一门心思扩兵占地的曹操,说了句关键话:“现在国家大乱,天子都危难了,主公您该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来蓄军资。”
这句话说白了就是:现在天下乱成一锅粥,天子到处流浪,老百姓更惨。这局面不能再拖下去了!这时候谁能救天子,那就是大仁大义啊!主公您现在就该去护着天子,把他从危难里捞出来,这样才能借天子的威望,将来成就霸业嘛!
毛玠在这乱糟糟的时候,给曹操定下了“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的大方向,让曹操一下子开了窍。从这开始,曹操才算有了真正能打天下的根基。
大家得记住了,毛玠给曹操说的是“奉天子以令不臣”,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后来史书老说曹操是“挟天子”的奸雄,其实这说法不对!
“挟天子以令诸侯”这话确实有,是袁绍手下的沮授给袁绍出的主意,可惜袁绍没听啊!
曹操因为毛玠耿直、不掺假,评价他是“公乃国家之司直,孤之周昌也。”郭嘉也跟曹操说过:“要说远见和严于律己,谁都比不上毛玠!”
就连老奸巨猾、藏得够深的司马懿,都对毛玠佩服得不行,自愧不如。曹丕当上皇帝后,有次司马懿陪曹丕在花园聊天,还说:“毛玠的远见真没人比得上,陛下您现在能登基,毛玠的功劳可不小呢!”
瞧见没?不光曹操看重毛玠,就连郭嘉、司马懿这种顶尖谋士,也对他竖大拇指,自叹不如。
毛玠之所以没那么出名,大概就是因为他太低调,做事又严于律己,天天在曹操身边晃的郭嘉、司马懿这些人,风头太盛,把他给盖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