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剿饷与练饷-这三饷对明朝造成了什么影响-三饷即辽饷 (剿饷是什么意思)

三饷是指田赋加派,三饷即辽饷、剿饷与练饷的合称,辽饷加派是为后金入侵,辽东战事紧急,军饷不足而起,剿饷是为镇压农民起义筹措军费,练饷为镇压农民起义练兵所用,当初,尚属临时加派,事毕即止,及至辽东战事兴...

admin

三饷就是田赋上多加的那些钱。具体说就是辽饷、剿饷和练饷这三项。辽饷是因为后金(后来的清)在辽东闹得凶,战事紧急,军饷不够了,才临时加的;剿饷是镇压农民起义筹军费;练饷是给练兵用的。本来吧,这些加派都是临时性的,等事过去了就该停了。结果辽东那边战事一直没消停,加派越来越多,最后还成了每年都要交的固定项目,成了老百姓甩不掉的负担。清初的时候,朝廷说要废除明末所有加派,但辽饷里的九厘地亩银,还是被并进了田赋正税,一直征到清朝灭亡。

剿饷与练饷-这三饷对明朝造成了什么影响-三饷即辽饷 (剿饷是什么意思)(图1)

先说说这钱怎么来的。到万历四十八年,全国除了贵州这些少数地方,平均每亩地要多交九厘银子,总共加征了五百二十多万两。天启年间,不光地税,连关卡税、盐税这些杂七杂八的也被拉来凑数。到了崇祯四年(1631年),田课直接从九厘涨到一分二厘,又多征了一百多万两,实际征了五百多万两,再加上关税、盐税和其他杂项,总共收了七百四十多万两。

剿饷是拿来镇压农民起义的,总共两百八十万两,主要还是从老百姓的地里抠出来的。本来说只征一年,结果从崇祯十年开始,一直征到崇祯十三年才不得不停。练饷呢,崇祯十二年根据杨嗣昌的提议征的,名义上是训练边防兵,加强九边防御,实际上还是为了对付农民起义。这个练饷一共征了七百三十多万两,光田赋每亩就加了一分,占了总数的一大半。

三饷这么一加派,明末统治有多腐败就看得出来了,社会矛盾本来就够尖锐的,这下更火上浇油,也算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清朝入关后,为了拉拢人心,下诏说要废除三饷,但根本没真执行。尤其是辽饷里的九厘银,没多久就被写进《赋役全书》,成了田赋的固定税额,整个清朝都没再免过。

史料里记载,清朝初年的摄政王多尔衮,总结明朝为啥亡的时候,挺直接地说,明末最大的弊政就是“三饷”:“前朝弊政,厉民最甚者莫如加派辽饷,以致民穷盗起,而复加剿饷,再为各边抽练,而复加练饷。惟此三饷,数倍正供,苦累小民,剔脂刮髓,远者二十余年,近者十余年,天下嗷嗷,朝不及夕。”

剿饷与练饷-这三饷对明朝造成了什么影响-三饷即辽饷 (剿饷是什么意思)(图1)

虽然多尔衮是清朝的摄政王,说话可能有时候不那么客观,但说到“三饷”这事儿,他这话是真戳中要害。明朝灭亡,政治、军事、文化、社会这些问题确实都有,但经济上要是出了大问题,那才是釜底抽薪,要命的关键。

一般来说,暴政乱政让老百姓苦,文化腐朽让人没了精神支柱,但都比不上经济破产,让老百姓活不下去来得那么狠。明末的“三饷”政策,就是往老百姓伤口上撒盐的那一下。结果呢,庞大的明朝大厦说倒就倒,国家机器转不动了,等着的就是完蛋。

明末苛捐杂税这么多,估计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做梦都没想到。他出身穷,小时候被苛捐杂税压得喘不过气,还被贪官欺负过。所以他当皇帝后,想搞个轻徭薄赋、政治清明的社会。为此他挺下功夫,比如恨贪官,逮到了就砍头;自己带头廉政,定规矩让老百姓监督。这些办法其实挺管用的,效果很明显。

可惜啊,人一走,政策就变了。朱元璋死后,明朝虽然还叫明朝,皇帝也姓朱,却慢慢走回了老路。皇帝不干正事,整天腐败;奸臣当道,乌烟瘴气;宦官乱政,胡作非为;党争不断,内讧没完。这些都跟朱元璋时代不一样了。

其中最明显的不同,就是收的税越来越多,比以前翻了好几倍。明末内忧外患不断,朝廷就以此为借口,在正常税之外又加税。名目有三个:辽饷、剿饷、练饷。当时明朝在东北跟后金打仗,所以征辽饷当军费。后来各地农民起义,又加剿饷凑军费镇压。再后来为了应付清军,又练兵,加征练饷。本来这三个饷都是临时加的,征剿饷时,崇祯皇帝还特地说“暂累吾民一年”,结果呢?一征就成定例,整个明朝都没停过。


上一篇: 元朝和清朝相比-清朝的认同感为什么比元朝还高 (元朝和清朝相差多少年) 下一篇:赵构为宋朝延续了一百多年的国祚-为什么会被后世谩骂 (赵构为宋朝延寿的原因)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