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寒门出贵子的现象为何非常多-宋朝时期 (寒门出贵子的寒门指的是什么)

科举制虽在唐代基本定型,但并不是成绩决定一切,一个人能否高中,不仅与他的家庭出身、社会关系、风评、外貌、口才等密切相关,更为关键的是,行卷,与,公荐,所谓,行卷,,就是考生在考前将自己写的诗文送给达官...

admin

唐朝的时候科举制差不多定型了,但那时候考中可不光看成绩。一个人能不能高中,跟家里啥背景、有没有社会关系、名声怎么样、长得咋样、口才好不好,都扯得上关系,更关键的是“行卷”和“公荐”。所谓“行卷”,就是考生考前把自己写的诗文送给达官显贵,求他们推荐;“公荐”呢,就是公卿大夫直接向主考官举荐人才。

寒门出贵子的现象为何非常多-宋朝时期 (寒门出贵子的寒门指的是什么)(图1)

这么一来,世家子弟当然占便宜,寒门子弟就太难了。晚唐的杜荀鹤就因为出身太低,老考不上,还吐槽说“空有篇章传海内,更无亲族在朝中”,这不就是吐槽当时的制度嘛。所以在唐朝,“寒门难出贵子”简直是常态。

到了宋朝,科考分三级:解试、省试、殿试,得一级一级过,才能鲤鱼跃龙门。

宋仁宗之前,殿试还要淘汰人,但嘉祐年间之后就不淘汰了,甚至嘉祐二年(1057年)出了个“千古第一榜”!这次主考官是欧阳修,一口气录取了388人,不光有苏轼、苏辙、曾巩,还有“北宋五子”里的张载、程颢。

寒门出贵子的现象为何非常多-宋朝时期 (寒门出贵子的寒门指的是什么)(图1)

欧阳修当时还感慨:“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为啥这么说呢?因为那时候不管你是乞丐、孤儿还是书童,都能凭本事考功名。宋初的张雍以前就是乞丐,但特别爱学,对《诗经》研究得透,太祖时考上进士,后来官做到了尚书右丞。杜衍呢,小时候是流浪儿,靠抄书糊口,真宗时登科,仁宗时当上了宰相。陈升之家穷,朋友资助他读书,仁宗时登科,神宗时官至宰相。还有个叫汪激的书童,汪淑,伺候主人读书时自己偷着学,最后跟主人一起考上进士,名次居然比曾巩还高!

数据也说话:宋朝布衣出身当官的占55.12%,其中官到一二三品的占53.67%,到北宋末年都到64.44%了。唐朝寒门子弟录取率才15.9%,差太多了!可见宋朝科考真算得上“取士不问世家”,这跟当时的文化环境和政治制度分不开,保障了公平。但这也只是机会平等,起点不平等还是条大鸿沟。那朝廷怎么解决的呢?

宋朝的“义学”“义庄”兴起来了,给寒门子弟提供钱和读书机会,官办学校、书院也有生活补贴。进赶考的寒门子弟,政府还发“公券”,凭这个能在公家驿站免费吃饭住宿。这些做法,让寒门子弟和官宦、富家子弟的差距小了不少,跨越阶层的可能性大多了。


上一篇: 法国画家爱德华马奈简介-什么作品被咒骂为-无耻到了极点 (法国画家爱德华德巴蓬桑油画) 下一篇:朱棣靖难之役以后-对明朝的藩王政策作了哪些改变 (朱棣靖难之役有多少兵力啊)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