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间的货币是如何流通的-三国鼎立各自为政又没有统一货币 (三国之间的货币是什么)
还不知道,三国货币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东汉末期,因为天灾战乱,社会受到破坏,使得经济衰退,大量农地荒废,由于东汉朝廷的崩溃,无人重铸磨损不堪的铜钱,加上大量私钱出...
三国时期的货币,你了解多少?今天随便聊聊魏蜀吴各自的货币政策,挺有意思的。
东汉末年,天灾战乱不断,社会遭殃,经济也垮了,好多地都荒了。朝廷崩了之后,没人管那些磨得看不清的铜钱,私钱又满天飞,货币乱得一塌糊涂。
到了三国鼎立,三个政权各过各的,没统一的货币,各自发的铜钱也流通不开。魏蜀吴经济基础和社会形态不一样,货币流通情况也各不相同,最后只能靠布、帛、谷、栗这些实物当主要货币。

一、魏国
曹魏占着中原,人多物多,商品经济还算发达。但三国里,魏国的情况最乱。说实话,曹魏军事和国力确实最强,但经济建设、市场交易和货币政策,搞得一塌糊涂。曹操时期用“五铢钱”,后来废了。文帝试着恢复,结果不到一年就黄了,五铢钱又没了。曹魏开始用谷物和锦帛当交易货币。
不过老曹家的人还算厚道。五铢钱推行失败后,也没急着发大额货币坑老百姓,倒是挺厚道的。曹魏后来倒退回物物交换的原始状态,持续了好几十年。

物物交换虽然原始,但在战乱年代,老百姓反而更愿意接受,至少能保住点家底。曹魏一直没摆脱实物交易,几次货币改革都失败了,可能跟国内缺大铜矿有关系。
二、吴国

东吴在江南,物产丰富,老百姓也挺有钱,但孙权搞了“大泉五百”“大泉一千”“大泉两千”“大泉五千”这些货币。结果呢?官民都遭殃,财政亏空,国基不稳,最后把自己坑没了。
东吴经济一直挺繁荣,孙权执政时,民间富庶程度甚至超过政府。公元236年,孙权强制推行“大泉五百”,说一枚新钱顶五百个五铢钱。

根据《通典食货志》记载,大泉五百直径约3厘米,重7.8克。后来孙权觉得面值太小,公元238年又发了大泉一千、大泉两千、大泉五千。大泉一千直径3.2厘米,重10.4克,实际就值3个多五铢钱的,硬要顶1000个五铢钱用,这不扯呢?
公元246年,孙权府库是满了,但老百姓被剥削得活不下去,暴动不断。孙权在反对声中取消了通行11年的大泉货币,之后再也没搞过新货币政策。现在挖出来的东吴大臣古墓里,常有蜀汉的“直百钱”,本国货币反倒不多见。

三、蜀国
刘禹锡写诗夸刘备:“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蜀汉地肥物饶,战乱也比中原轻,货币相对最稳定。蜀汉有两种货币,“直百钱”和“传形五铢钱”。

“直百钱”是刘备入蜀前,跟将士说进了蜀地库钱分文不取,结果一进蜀,库钱被将士抢光了。刘巴建议刘备造“直百钱”来充实府库。
“传形五铢钱”是为了弥补“直百钱”的缺点造的。说白了,“直百钱”就是政府缺钱,发个大额货币把负担转嫁到老百姓身上。虽然让刘备短期内攒了钱,但长期发肯定不利于经济。

蜀汉两种货币并行,是三国里货币政策最成功的。另外,蜀汉还有第三种货币——“蜀锦”。诸葛亮说过:“今民困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左思《蜀都赋》里也写“技巧之家,百室离房,机杼相和”,蜀锦能卖到吴、魏两国,诸葛亮觉得蜀锦是支持国家的重要物资。

因为魏吴两国货币政策搞得不行,谷物和锦帛反而成了最硬的通货。蜀汉的锦帛天下闻名,成了很好的外汇储备,给诸葛亮在经济困难时期提供了不少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