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三国鼎立的局面持续了多长时间-三国鼎立是如何造成的 (三国鼎立的局面是哪场战役)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三国鼎立是如何造成的?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晋朝人陈寿写的,三国志,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部正史,成书年代比,后汉书,还早了一百多年,在体例上,,三国志,具有特殊性,它相当于集纪传...

admin

三国鼎立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得从《三国志》这书说起。这书是晋朝人陈寿写的,是中国第三部正史,比《后汉书》还早一百多年。《三国志》有点特别,它把纪传、断代和国别揉一块儿了,总共65卷,分成《魏》《蜀》《吴》三部分。魏国部分以王沈的《魏书》为底本,吴国参考了韦昭的《吴书》,蜀国当时没官史,陈寿是蜀人,亡国入晋时三十一岁,对蜀国最熟,《蜀书》多是他自己写的。

不过《三国志》也有硬伤,它只有本纪和列传,少了“志”和“表”,结果好多重要史实没了着落,尤其是地理知识,后人根本搞不清三国的地盘多大、人有多少。《后汉书》的《郡国志》也没细说,直到唐朝修《晋书》才简单补了补,可隔了太久,跟其他史料对不上,搞得后人一头雾水:有人说三国势均力敌,也有人觉得魏国占了三分之二,悬殊挺大。

那三国各自的地盘到底多大?人口差多少?各自怎么发展的?最后晋朝统一时,恢复汉朝的雄风没?

三国鼎立的局面持续了多长时间-三国鼎立是如何造成的 (三国鼎立的局面是哪场战役)(图1)

《三国志》里没有“地理志”

东汉末年的全国疆域及人口总数

根据《后汉书·郡国志》记载,东汉全国分十三个州:司隶、豫州、冀州、兖州、徐州、青州、扬州、荆州、益州、凉州、并州、幽州、交州。汉桓帝永寿二年,全国总人口五千多万,主要都在中原一带。

后来冀州闹黄巾,京城被董卓搅乱,凉州、并州也在他手里,关东诸侯纷纷割据:袁绍赶走冀州牧韩馥,自己占冀州,又让儿子袁谭当青州刺史;公孙瓒袭取刘虞,夺了幽州;曹操打跑黄巾,占了兖州;袁术跑到寿春,占了扬州;陶谦临死前表刘备为豫州刺史兼领徐州;孙策渡江前,江东在刘繇手里;益州的刘璋、荆州的刘表、交州的士燮统治还算稳。

三国鼎立的局面持续了多长时间-三国鼎立是如何造成的 (三国鼎立的局面是哪场战役)(图1)

董卓灭亡时的诸侯分布

建安元年,曹操把汉献帝接到许昌,开始统一中原。他先干掉吕布拿下徐州、豫州,又打跑袁术得到扬州淮南,袁绍则吞了冀、青、幽、并四州。官渡之战曹操赢了,过了几年收拾了袁绍的儿子们,把四州全收了,辽东也归附了,北方基本平定。破袁绍是曹操拿地最多的时候,可这会儿天下也乱得最厉害。《张绣传》里就写:“是时天下户口减耗,十裁一在”,可见就算曹操统一了中原,汉朝人口也比黄巾起义前少了一大截。

建安十三年,曹操又南下打荆州,刘表儿子刘琮不战而降。所以赤壁之战前,曹操一共占了司隶、豫、冀、兖、徐、青、扬北部、荆、并、幽等十州地盘。

三国鼎立的局面持续了多长时间-三国鼎立是如何造成的 (三国鼎立的局面是哪场战役)(图1)

东汉十三州分布图

魏蜀吴三国的疆域变化

赤壁惨败后,曹操回了北方,刘备趁机拿下荆州四郡,又跟周瑜借了南郡南岸,改名叫公安。第二年孙权表他为荆州牧,刘备表孙权为徐州牧。刘备占了荆州后,又往西打下了益州,地盘越来越大;曹操则平了关中的马超、韩遂,杀了陇西的宋建,俘虏了汉中的张鲁,拿下凉州和益州北部。孙权这边想往北打,却在濡须口被曹操挡住,合肥又败给张辽,拿不下豫州和扬州北部,只有南边交州的士燮归附,才稍微有点收获。

建安二十年,刘备拿下益州后,孙权派诸葛瑾来要荆州,刘备说“等得了凉州再给你”。孙权怒了,让吕蒙攻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刘备正要关羽反击,结果曹操攻下汉中,威胁益州,只能跟孙权议和,把荆州分成两块:东边的江夏、长沙、桂阳归孙权,西边的南郡、零陵、武陵归刘备。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又从曹操手里抢了汉中,蜀汉地盘达到最大。

三国鼎立的局面持续了多长时间-三国鼎立是如何造成的 (三国鼎立的局面是哪场战役)(图1)

在称帝之前,刘备的领土已经达到历史最大

后来东吴偷袭荆州,全占了;曹丕篡汉称帝,继承曹魏的地盘。黄龙三年西域各国归附,魏国版图空前扩大。所以三国刚建立时,魏国地盘最大,吴国第二,蜀国最小。南朝人沈约在《宋书·州郡志》里就说:“三国鼎跱,吴得汉之扬、荆、交三州,蜀得益州,魏氏犹得九焉。”这大概说说而已,魏国得州多,但扬、荆、益是汉地十三州里面积最大的三个,而且三国还分了部分州境,比如吴国有徐州东境,蜀国有凉州南境,蜀吴最初分了荆州东西境。严格说,魏国全境的州只有司隶、豫州、冀州、兖州、青州五个,幽州东北部长期被公孙渊割据,直到司马懿东征才平定。《晋书》里记载更详细:魏国得汉郡五十四个,蜀国十一个,吴国十八个。

三国鼎立的局面持续了多长时间-三国鼎立是如何造成的 (三国鼎立的局面是哪场战役)(图1)

三国统一前夜的版图

魏蜀吴三国的人口对比

《晋书》说晋武帝“太康元年,平吴,大凡户二百四十五万九千八百四十,口一千六百一十六万三千八百六十三”,比汉桓帝时的五千多万少了近三千四百万人。

《晋书》又记载,三国早期,蜀汉章武元年(221年)时,蜀国有户二十万,男女九十万;吴国孙权赤乌五年(242年)时,有户五十二万三千,男女二百四十万口,是蜀国的两倍多。王隐《蜀记》说蜀亡时,尚书郎李虎送上士民簿,写着“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可见刘备父子统治四十多年,蜀国人口没咋变;《晋阳秋》记载,晋武帝平吴后,王濬收的图籍里,吴国只有五十二万户,男女二百三十万口,比38年前还稍微降了点。看来人口锐减主要在汉末混战时,进入三国后,增长基本停滞,甚至倒退。

三国鼎立的局面持续了多长时间-三国鼎立是如何造成的 (三国鼎立的局面是哪场战役)(图1)

至于魏国,它占了中原,人口也比汉朝锐减太多。自黄巾以来,北方几乎每个州都卷入战乱,损伤最重。魏明帝景初中叶,蒋济上疏说:“今虽有十二州,至于民数,不过汉时一郡。”大臣陈群也说:“今丧乱之后,人民至少,比汉文、景之时,不过一大郡。”《汉书》记载,汉朝人口最多的是汝南郡,三十余万户,所以文景时大郡户口最多不超过这个数。但要说魏国总户只有三十万以下,也不合理,因为同期吴国已有五十二万户,魏国自视吴蜀为偏僻小国,户数不可能比他们少,蒋济和陈群可能是往低了说。

《三国志·杜恕传》里,杜恕在太和中叶上疏说:“今大魏奄有十州之地,而承丧乱之弊,计其户口不如往昔一州之民”,前为一郡,现为一州;前方之以文景,现方之以东汉。《后汉书·郡国志》记载,景元四年(263年),魏国灭蜀后,统计为“户九十四万三千四百二十三,口五百三十七万二千八百九十一人”。这是曹魏人口巅峰时。去掉蜀国的二十万户、九十万口,魏国大概七十四万户,四百四十余万口,相当于东汉一个扬州的户口数,所以杜恕的说法比较靠谱——整个魏国人口大部分时候也就相当于东汉一个比较大的州。

三国鼎立的局面持续了多长时间-三国鼎立是如何造成的 (三国鼎立的局面是哪场战役)(图1)

为什么三国能够保持近半个世纪的鼎立?

通过史料看,三国差距没想象中大。魏国占了十州,地盘最大,景元四年灭蜀后人口五百多万,但也只相当于东汉扬州的人口。蜀国占了益州全境,还割了凉州部分,地盘最小,建国到灭亡人口一直九十万左右,还不如东汉一个蜀郡多。吴国有扬州、荆州、交州,地盘居中,人口二百四十万,远低于东汉这三个州的总和。不管哪个国家,经历战乱后人口都锐减,谁都需要恢复生产,补充劳动力,谁也发动不了像官渡、赤壁那样的大决战了。三方进入和平竞赛,吴蜀却停滞了半个世纪,只有魏国在三少帝时期发展较快。邓艾写《济河论》建议开渠浇灌、积攒军粮,司马昭采纳了;还有人上疏说“国之所急,惟农与战,国富则兵强,兵强则战胜”,到处开垦荒地,军民都丰足,为灭蜀打下基础。晋朝建立后,羊祜、杜预在江北屯田兴学,为平吴做准备。鼎足之势是因为三国都成了强弩之末,天下归一又因为吴蜀停滞,魏国持续发展。汉末以来,中国历史进入低谷,分裂一百年,人口少了70%。西晋虽然统一了,恢复了汉朝疆土,但实力远不如从前,在这种衰弱情况下,胡人才大举内迁,最后闹出五胡乱华的悲剧。


上一篇: 东汉有刘秀三请姚期!-三国有刘备三顾茅庐 (东汉有刘秀三国吗) 下一篇:三国时期的名字为何都是两个字-王莽到底做了什么事情 (三国时期的名马)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