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王爷们时常被皇帝所猜忌-他们日子过得怎么样 (清朝的王爷们怎么称呼)
清朝的王爷们时常被皇帝所猜忌,他们日子过得怎么样?是不是只能听戏捧戏子,或者拎个鸟笼子遛鸟再或者玩蛐蛐?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虽然清朝的爵位传承制度基本承袭于明朝,但是与明朝又有所不同,...
清朝的王爷们日子到底过得咋样?是不是真像戏里演的那样,天天听戏捧角儿,拎着鸟笼子遛弯儿,或者蹲那儿斗蛐蛐?其实没那么简单。
清朝的爵位制度跟明朝不太一样。明朝王爷是“封疆而不列土,封爵而不治事”,有地盘但不能管事;清朝反过来了,“封爵而不封疆,治事而不列土”,没地盘但能掺和政务。这么看,明朝王爷倒更像甩手掌柜,清朝王爷得干活儿,但活儿不好干。
清朝王爷虽说能参与政务,但一举一动都在皇帝眼皮子底下,基本都得待京城办差(蒙古王爷除外),跟被看着差不多。早中期王爷最忙,杂七杂八的事儿一堆;晚清王爷才稍微清闲点,架鹰遛鸟、捧戏子、斗蛐蛐,那都是上了年纪的王爷才有的消遣,而且也不是谁都能这么玩。
清朝的爵位也不是铁打的,除了少数“铁帽子王”能世袭罔替,其他的一代代降级。亲王没了,儿子继承就成郡王,再往下是贝勒、贝子,最后降到镇国将军或辅国将军就到头了,不能再降。
不过王爷们的收入是真不低。亲王每年一万两白银加一万斛禄米,郡王五千两加五千斛,搁那时候绝对是顶级富豪了。
但钱多事儿也多,压力主要来自皇帝。王爷大多是皇帝的亲兄弟或者亲儿子,离皇位太近,皇帝能不防着?所以皇帝爱给王爷派活儿,但都是些琐碎的闲差,很少让他们掌大权。
派的都是啥活儿呢?比如看守皇陵,美其名曰“守陵”,其实就是看着祖宗坟头,不让外人捣乱,规矩多得很;或者当八旗统领、侍卫头头,看着挺威风,实际上军队调动得皇帝手谕,王爷只管日常杂事;再不然就是管宗人府,皇族里鸡毛蒜皮的小事都得他们管,麻烦得很;还有替皇帝出去祭祀,皇帝懒得跑腿,就让王爷代劳。
这些活儿看着不起眼,其实费时费力,规矩还多,王爷们根本闲不住。而且干着干着,皇帝就能从鸡蛋里挑骨头,找茬儿敲打他们。
就说雍正的十二弟胤祹吧,雍正刚上台时封他做履郡王,没多久让他管礼部册封妃嫔的事儿——说白了就是帮皇帝给小老婆们起名号。这么个闲差,胤祹居然办砸了,把乾隆他妈熹妃的姓氏“钮祜禄”写成“钱”了。就一个错字,雍正愣是抓住不放,说他办事马虎,把郡王爵位撸了,降到镇国公。要知道胤祹是康熙亲儿子,皇子最低也得是贝子,直接降到公爵,罚得够狠。
胤祹还算好的,康熙废太子胤礽的儿子弘晳更惨。康熙挺喜欢弘晳,差点想隔辈传位给他,后来怕兄弟们闹矛盾才作罢。临终前还嘱咐雍正对弘晳好点。雍正挺听话,封了他理亲王,但让他住京郊,不派差事,就过年过节进宫看看。这富贵闲散王爷,按理说该安稳了吧?结果乾隆一上台,猜忌心重,硬是搞了个“弘晳逆案”,把弘晳的爵位削了,宗籍除了,改名“四十六”(当时他46岁),终身圈禁,最后死在里面。
你看,就算不干活儿,就因为身份敏感,照样没好果子吃。所以清朝王爷们除了老老实实办差,业余时间只能搞点“人畜无害”的消遣。
文化就成了主要消遣。写书、藏书、练书法、画画,王爷们大多受过顶级教育,所以出了不少书法家、画家、文学家。比如嘉庆时期的礼亲王昭梿,写了本《啸亭杂录》,对研究清朝史料帮助特别大,连《清史稿》都参考过。他和龚自珍、纪晓岚这些文人都混得挺熟,是当时的文学名人。
昭梿本来也想专心搞文学,他爸永恩就因为办差出错被罚过,所以他也不想掺和政务。结果呢?嘉庆十八年,天理教打进紫禁城,昭梿负责管理侍卫,和后来的道光皇帝一起平了叛。嘉庆光夸儿子,骂昭梿护卫不力。昭梿心里不痛快,喝酒时就发牢骚,说皇帝偏心。这话传到嘉庆耳朵里,嘉庆找茬儿把他王爷爵位撸了,让他堂弟继承了。昭梿这下怕了,闭门写书,后来还迷上了戏曲,成了京剧票友,跟戏子们混在一起,当时成了笑谈,但也算给自己找了条出路。
不过搞文艺也不一定让皇帝放心,最让皇帝安心的,反而是那些荒唐糊涂的王爷。比如乾隆的弟弟和亲王弘昼,就是个出了名的“荒唐王爷”。雍正儿子不多,长大成人的就四个,弘昼对乾隆威胁最大,他就故意装疯卖傻。
弘昼当着乾隆的面打过军机大臣讷亲,朝臣们都躲着他。他还有个怪癖,喜欢办丧事,尤其喜欢给自己“活出丧”。他说“人早晚都得死,有啥忌讳的”,经常在家里给自己办丧礼,全家哭丧,他坐在旁边喝酒看热闹。谁家有丧事,他也乐意去操办主持。
乾隆对他这个弟弟反而特别放心,赏赐无数,弘昼越荒唐,乾隆赏得越多。所以后来很多王爷学聪明了,不搞文艺了,直接玩得更“荒唐”——喝大酒、捧戏子、斗蛐蛐、架鹰遛鸟,反正让皇帝觉得他们“没正事”,没威胁,才算保住了小命。
所以说清朝王爷虽然有钱有势,但一点也不清闲,还得绞尽脑子让皇帝放心。搁现在,他们估计早就抱着手机刷剧、打游戏了,毕竟宅在家里的“咸鱼”,谁会觉得能抢皇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