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死后王允为什么会拒绝西凉军-王允败亡问题在哪里 (董卓死后王允的结局)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王允和西凉军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看一看,王允为什么拒绝西凉军归降?他为何这么有自信?又因何被反杀了?董卓死后王允是有机会再造大汉的,惋惜他丰满的理想被西凉...
董卓一死,王允其实有机会再造大汉的,结果呢?他那点“丰满的理想”,被西凉军那帮余孽给砸得粉碎。王允为啥败得这么惨?说到底,就一个字——作!非得拒绝赦免西凉军,把董卓的旧部们硬生生逼反了。
那王允为啥死活不赦免西凉军呢?原因有俩:一是屁股决定脑袋,他得站队;二是当时觉得自个儿拳头硬,稳赢。
想搞明白东汉为啥亡国,得先别被“道德”绑住,别老想着好人坏人那套脸谱化的事儿,得从史书里挖挖,到底哪些“隐形动力”在推着历史走。
说白了,董卓不代表“纯恶人”,尽管他干过不少缺德事;王允、袁绍也不是“纯好人”,哪怕他们也有正义的时候。本质上,这就是东汉末年关东豪族和凉州军阀抢地盘的斗争。

东汉从建立开始,就是豪门士族和皇权一起管天下,时间长了,那些开国功臣家族就变成了按地域抱团的“关东豪门集团”。
这个集团里头,有袁家、杨家、陈家、荀家这些关东新贵,也有河东、山东、河北的土豪势力,说白了就是“泛关东集团”。
王允就是河东士族圈子里的人,他能有今天,多亏了司徒杨赐提携。桓帝灵帝那会儿,皇权撑着宦官,宦官们嚣张得很,搞了两次“党锢之争”,把豪门士族们坑得够呛。
当然,士族也不是吃素的,王允带头跟张让那帮宦官死磕,一个月内两次被抓进大牢,差点就被咔嚓了。他能活下来,全靠背后有关东豪门集团撑腰。
所以啊,王允虽然不是关东人,但本质上就是关东豪门士族集团的自己人。
董卓呢?他是西凉集团的代表。西凉集团在东汉朝廷里头,一直边缘化,关中士族也差不多这样。

但西凉人天天跟匈奴、西羌干仗,环境特殊,慢慢都成了半军事化的家族势力。后来黄巾军闹事,西凉集团靠着一身好武艺冒了头,成了朝廷又忌惮又得用的军阀。
一个人要是强到能横着走,会干啥?肯定要搞政治诉求啊!这就是董卓为啥要进洛阳,靠拳头把朝政抓在手里,架空皇帝。
关东集团?那肯定是西凉集团的眼中钉,肉中刺,俩人没得谈,不死不休!
王允能干掉董卓,头号功臣不是貂蝉,是关东士族,当然也包括吕布这种中间派。可分胜利果实时,王允就暴露他那小心眼了,死抱着“关东集团优先”的想法不放。
董卓死后,有人提建议:把西凉军交给皇甫嵩。
这主意其实挺聪明的,因为皇甫嵩和董卓一样是西凉豪族,但他不想当拥兵自重的军阀,哪怕自断胳膊也得听朝廷的。所以皇甫嵩虽不是关东集团的人,但至少能拉拢。

要是王允能听进去,董卓那帮旧部失去“组织”,只能认皇甫嵩当领导,后来也就反不了了。可惜王允当场就怼:这么干,不是寒了关东士卒的心?必须把西凉军交给关东人处理!
李榷、郭汜这些小喽啰本来打算“各回各家,各找各妈”,散伙算了,结果被王允这话吓着了:这不是明摆着要对西凉人斩尽杀绝吗?
于是他们被“三国第一毒士”贾诩一煽乎,居然捏沙成团,变成了会咬人的兔子。
所以说,王允这种“选边站”的死脑筋,才是后董卓时代矛盾的导火索。他要能抛开那点本位主义,西凉军也不会集体反扑。
王允为啥敢对西凉集团动手?他还真觉得自己稳了。理由有三个:
第一,关中集团和西凉集团不对付。
那时候朝廷已经搬到长安,虽然不是关东集团的大本营,但关中集团才是地头蛇。董卓进长安后,没搞定关中集团,俩人面和心不和。
王允这判断倒是对的,但他执行起来又犯傻了,学董卓那样挤压关中集团,而不是收编。比如他提拔老乡宋翼当左冯翊、王宏当右扶风,不用本地人。

这么一来,关中集团虽然不支持董卓,也不会帮他王允。
第二,董卓死了,西凉军树倒猢狲散。
王允这判断也没错,董卓一死,董家被灭门,“八大金刚”死的死降的降。可王允忘了一件事:董卓树倒猢狲散,不代表他就能捡现成的胜利果实。
事实上,王允因为干掉董卓飘了,把以前能拉拢的人全推到对立面。比如吕布,在他眼里就是个家奴,不是政治盟友。再比如蔡邕,就因为说错一句话就被他杀了,结果在关东士族里头人心散了。
王允在西凉集团身上做减法,自个儿也跟着做减法。
第三,关东集团的兵力足够碾压西凉军。
表面上看,王允这想法也没毛病。
董卓死后,董家军核心人物基本团灭了,李榷、郭汜这种三流人物根本没号召力,他们计划就是当回强盗,捞点好处回家当土豪。
关东集团有多少兵呢?史书没写,但能大致估摸一下。当初洛阳中央军主力是西园八校尉,每校尉大概700人,合计6000人。后来皇甫嵩带五校尉打黄巾军,又调了河东、河内、河南的驻军,加上新招的士卒,总共4万人,全拉到了关中。

除此之外,再没大批队伍进关中,所以当时在长安的关东联军,估计不超过5万人。
再加上关中本地的兵力,数字应该够看了,毕竟李榷、郭汜加起来才几千人,确实很难对关东联军构成威胁。
问题出在哪儿了?出在王允低估了被逼急的兔子有多狠!
王允要收拾西凉集团的消息,被贾诩他们一传,变成了“王允要对所有西凉人搞屠杀”,所以李榷、郭汜就成了西凉人的代表。
于是,原本一盘散沙的西凉军又抱团了,他们边走边抢,等打到长安时,居然变成了十几万人的大军!
注意啊,王允那5万人可不全是他自己的铁杆,又是在关地作战,原本的优势瞬间成了劣势!
其实就算死守长安,还有一线生机,要是袁绍他们再来支援,局势说不定能翻盘。可长安咋那么快就丢了?

史书没说清楚,但我猜是关中人当了带路党,王允客场作战根本控制不住局面。
所以说,王允当初的自信就是个气球,他根本没看透优势背后的隐患,硬是树敌,把自己逼上了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