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为何最后传位给朱高炽-相比于屡立战功的朱高煦 (朱棣为何最后当皇上)
说起朱棣想必无人不晓,但谈到他的继承人朱高炽或许少有人知,朱棣一生风云交错,尽管皇位得之不当,然其文治武功实属一代明君,而朱高炽中年登基,仅坐了十个月龙椅便骤然驾崩,人们对他本人的印象除了肥胖就是迟钝...
说起朱棣估计没人不知道,但说到他儿子朱高炽,可能很多人就没啥印象了。朱棣这人一辈子挺传奇,虽然皇位来得不光彩,但文治武功确实算得上是一代明君。朱高炽呢,中年才当上皇帝,结果屁股刚坐上龙椅十个月人就没了。大家提起他,印象里好像就俩字:胖、傻。反观他弟弟朱高煦,人高马大,勇猛得很,还立了不少战功,所以朱棣最后把皇位传给朱高炽,确实让人挺纳闷的。我觉得朱棣这么选,大概有这么几个原因。

一、嫡长子这规矩,明朝人看得很重
从周朝开始,除非国家快亡了,或者外戚、少数民族乱政,不然基本上都是立嫡长子当太子。当然,后来皇帝权力越来越大,个人喜好也占了不少分量,也就是说皇帝喜欢哪个儿子,哪个儿子就可能当太子。但一般情况,皇帝刚立太子时,还是会优先考虑嫡长子。比如汉高祖刘邦,再喜欢戚夫人,再想立刘如意,也没敢动太子刘盈。明朝那会儿,程朱理学特别火,科举考试都按朱熹的《四书集注》来,所以朝上朝下的人,都把嫡长子继承制当铁律。规矩说得很明白:“国家建储,礼以长嫡,天下之本在焉,居长者必立正储君”、“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
朱棣自己就是靠武力抢的皇位,很多人表面恭恭敬敬,心里其实不服气。他要是不按嫡长子来,更难堵住悠悠众口。而且朱棣虽然更喜欢朱高煦,甚至打仗时还暗示过想立他为太子,但他是集权主义者,也是明君,明君就得顾全大局。这种时候,嫡长子这面大旗,他必须得扛。
二、朱高煦这人,太飘了
朱高煦性格最像朱棣,靖难之役里也没少出力,所以特别得朱棣宠。按规矩,成年王爷得去封地,云南离南京老远呢,他居然不乐意,还到处抱怨,赖着不走。朱棣也没罚他,反而让他搬进了汉王府——这王府可是朱元璋给陈友谅儿子修的,规模大得很,清朝时是两江总督府,太平天国时是天王府,民国时成了总统府。结果朱高煦还不满意,仗着朱棣喜欢他,到处拉拢大臣、结党营私,还私养武士,搞出个小团体跟太子对着干。他更过分的是,老觉得自己特厉害,还自比李世民,压根没把太子放眼里。太子是朱棣立的,他这么干,不就是明摆着质疑朱棣吗?还把自己比李世民,那不是暗示朱棣是李渊?朱棣本来就多疑,能不往心里去?
三、朱高炽自己争气,老婆孩子也加分
一般太子只要没大错,就很难被废,毕竟废了不好跟人交代。朱高炽这点门儿清,虽然胖,但脑子不笨。朱棣起兵打南京的时候,朱高炽留在北平守城,手里才一万兵,愣是把李景隆给打退了,这本事可不小。后来当了太子,朱棣出征,他监国也没出过岔子,朝臣们对他挺认可的。有了大臣支持,只要不犯大错,太子位就稳了。

可能因为从小胖,他性格挺平和,能忍。被朱棣嫌弃胖让他减肥,他试了试,估计是喝水都胖的,效果不大,但也不生气。朱高煦老找他麻烦,他也不还嘴,甚至朱高煦犯了错,他还替他求情。这隐忍劲儿,可不是一般人有的。他老婆张氏也厉害,聪明又贤惠,朱棣和徐皇后都喜欢她。据说有次朱棣在便殿,张氏做了道菜给他吃,朱棣吃得高兴,直夸:“新妇贤,他日吾家事多赖也!”更关键的是,她给朱高炽生了儿子朱瞻基,这孙子特别讨朱棣喜欢,朱棣打仗都带着,还跟大臣说:“皇长孙聪明英睿,智勇过人,宜历行阵,俾知兵法,且可悉将士劳苦,知征伐不易。然文事武备,不可偏废,每日营中闲暇,卿等仍与之讲论经史,以资典学。”朱棣对孙子这么上心,立朱高炽为帝,估计就是想让朱瞻基以后能顺顺利利接班。
这么看下来,朱高炽能当上皇帝,他弟弟确实帮了倒忙,老婆孩子也加分不少,但我觉得关键还是他自己争气。他要真犯了错,太子位早没了。所以说啊,人不能光看外表,能忍的人,才最有脑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