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为何没有这个规矩-古代打仗武将真的都要单挑吗 (明清时期为何扬州多盐商?)
很多人都不了解古代武将单挑,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武将单挑这种事情我们会经常在许多小说中看到,尤其是,三国演义,这样的小说,以至于给我们产生了一个错觉,那就是古代作战经常会出现单挑的场面,双方...
古代打仗真像小说里那样,两边大将先出来单挑吗?其实真没那么回事。武将单挑这事儿,咱们在《三国演义》里看多了,总觉得古代动不动就几万几十万大军摆开,结果两边各派个武将出来打,士兵们就在旁边看热闹?那动员那么多人干嘛,跑那么远看两个人打架?

现实里,单挑的事儿其实少得可怜,不过宋代之前,倒还真有过不少,不少还正经记在史书里。
要说单挑,最早得从春秋战国说起。春秋那会儿打仗还挺“文明”的,贵族们打完还互赠礼物,跟现在比赛完换球衣似的,虽然打仗但伤不了和气。单挑这种伤亡最小的打法,那时候就有了,只不过不是单挑人,是单挑车——那时候没骑兵,主要是战车,步兵没重盔甲,单个步兵冲上去跟战车打,就跟今天开个小破车怼大卡车似的,直接被碾。所以为了少死人,都是战车对战车,可能一对一,也可能几对几,《左传》里就有写。
到了战国,礼乐制度早没影了,加上《孙子兵法》这种教人“使阴招”的书多了,单挑就少了,但会出现一种叫“斗将”的打法。明代有本书叫《兵筹类要》,里面写:“两阵既立,各以其将出斗,谓之挑战。”意思就是,正式开打前,各派个最能打的小弟上,打赢了士气能涨一大截,后来史书里也常看到这种事。
比如项羽。《史记·项羽本纪》里写,项羽派勇士去挑战刘邦那边,结果刘邦的善骑射者娄烦,三回合就把楚国的勇士干死了。项羽一看自己的人输了,直接不管不顾,披着甲拿着戟就亲自上阵了,这可是史上少有主帅亲自单挑的例子。
三国时期就更有意思了。《三国演义》里单挑场面多到数不清,但正史《三国志》里基本没有。裴松之引用的《英雄记》说吕布和郭汜单挑,结果吕布用矛刺中郭汜,可《英雄记》是野史,可信度不高。三国里真正算单挑的,其实是太史慈和孙策——因为两边就13个人,跟今天街头群架似的,也不具代表性。其他像关羽斩颜良、张辽斩陈武这些,虽然不是严格单挑,但也说明这些武力值高的人,在东汉末年那种人口少、兵力少的情况下,个人作用特别大。但到了三国后期,都是大规模团战,个人能就发挥不了多少了。

南北朝到隋唐,单挑记录也不少。《晋书》里说平先跟陈安打,三个回合就夺了对方的蛇矛;《周书》里独孤信一个人挑战,把渔阳王袁肆周给抓了;《隋书》里史万岁更是厉害,一个人出去应战,一刀砍了突厥勇士的头回来。
到了唐朝,国力强盛,打仗都是乌泱泱一大片部队,单挑概率直线下降。除了《新唐书》里薛仁贵有过几次疑似单挑的记录,其他就真找不到了。
五代十国天下又乱了,打仗打得人口都没了,军队也少了,单挑居然又“复活”了。后唐名将周德威就干过这事,《五代史》说他穿着便服去挑战,假装撤退,对方陈章追上来,他一铁桶把人砸下马,活捉了,这事儿让他出名了。周德威还单挑过两次,都生擒对手,堪称单挑牛人。

宋代以后,“以文制武”加上募兵制成熟了,士兵都职业化了,打仗比的是整体实力,单挑这老一套就慢慢没了。像明末猛将刘綎,能挥60斤大刀,但架不住对方群殴,最后在萨尔浒之战里被“不讲武德”地灭了。
所以啊,单挑这事儿,说到底还是看人口多少、兵员多少,人多了、兵精了,自然就没人单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