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清官况钟-死后被百姓称况青天-从出身低贱的书吏做到知府 (大明清官况钟)
根据,明史,记载,况钟是江西靖安县人士,自幼家境贫困,加上他母亲去世得早,况钟的幼年生活是很凄惨的,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况钟在这种家境下,一边干活挣钱养家,一边坚持刻苦读书,虽然他因为家里条件差,...
《明史》里写,况钟是江西靖安县人,小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还早没了娘,幼年日子过得那叫一个凄惨。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况钟一边干活挣钱养家,一边还死磕读书,虽然家里穷得连科举都参加不了,肚子里却装满了墨水,书法文章都写得顶好,成了当地有名的才子。
不过话说回来,机会这东西,还真就偏爱有准备的人。成年后,况钟遇上了贵人——当时的刑部尚书吕震。吕震见他长得精神,又有才气,就让他当了个小吏,专门抄抄写写、起草公文,说白了跟现在的秘书差不多。当时不少人瞧不起他,觉得只有考上进士才能光宗耀祖,他一个抄写的小吏,能混个八品县丞就算烧高香了。
况钟可不这么想,他跟那些嘲笑他的人说:“建功立业、报效国家,非得走科举这条路吗?历史上多少厉害人物也是小吏出身,比如西汉的曹参、萧何,还有汉武帝时的廷尉张汤,不都从小吏干起,最后名留青史了吗?”他就这么顶着冷言冷语,兢兢业业地干活,本事越来越扎实。没多久,吕震举荐他,明成祖朱棣亲自召见,破格提拔他当了六品的礼部主事。

后来况钟表现好,没几年就做到了正四品的礼部郎中。你想想,况钟连个秀才都没考上,居然做到了四品官,这在当时可真是少见得很。到了明宣宗朱瞻基当皇帝的时候,苏州知府的位置空出来了。苏州当时可是超级繁华的大城市,油水多,地位也重要,而且府里的豪强盘根错节,明宣宗想找个靠谱的人去当知府,自己才放心。
要说人选,明宣宗当皇太孙的时候就听说过况钟的名声,于是亲自召见他,赐了盖着玉玺的任命诏书,让况钟以礼部郎中的身份去当苏州知府。知府上任,皇帝御赐诏书,还写了详细的期望和要求,这事儿在明朝头一回,足见明宣宗对况钟有多信任,寄托多重。

事实证明,明宣宗真没看错人,给苏州派了个好知府。况钟到苏州后,严格按照明宣宗说的“以兴利除害为己任,修政条,明禁令,一以玺书从事”,简单说就是他在苏州兴利除害,改革弊政,下手还挺狠的,大刀阔斧地整顿。史料记载,况钟当苏州知府第一年,就给一千七百多个受冤的老百姓申了冤,还严惩了那些欺行霸市、欺负老百姓的豪强恶霸,苏州人都管他叫“况青天”。
经济上,况钟觉得苏州虽然富得流油,但朝廷收的赋税也是全国最重的。当时苏州一府要给朝廷交的粮食就有二百八十多万石,史书上都写“天下田粮之重,无出吴者”,意思就是全国没哪个地方比苏州交得还多。这沉重的赋税,把苏州人压得喘不过气。况钟就写奏章给明宣宗,最后成功减免了苏州七十二万石的粮赋,老百姓的压力一下子小多了。
后来苏州一闹水灾旱灾,况钟都上奏章请求减免赋税,前后总共减了近六十万石,这哪是官员,简直是把老百姓当亲儿子疼。明宣宗对况钟的表现特别满意,宣德七年(1432年),召了七个全国有名的知府进宫设宴,况钟排第一,明宣宗还亲自写首诗赏给他,算是嘉奖。
几年后明宣宗去世,明英宗继位,吏部考察官员,况钟被评为优等,明英宗想把他调回京城重用。可苏州老百姓听说“况青天”要走,两万多人联名上书,求着让况钟留下,明英宗只好让他接着在苏州当知府,还是四品。不过为了补偿,封了他个“中议大夫”,破例给三品的俸禄。
又过了几年,明英宗再次下旨召况钟回京升官,苏州人还是不答应,这次有八万人上书要求他留任,明英宗只好顺着民意。况钟就这么在苏州当了十几年知府,给皇帝上了三百多封奏章。虽然拿着三品的俸禄,职位却一直没升。晚年他想告老还乡,明英宗没答应,最后积劳成疾,死在了知府任上,成了和包青天、海瑞齐名的“况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