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扬州瘦马指的是什么-这种陋习为什么会在古代盛行 (古代扬州瘦马是什么女子)
很多人都不了解扬州瘦马的事情,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扬州瘦马,这是古代美女的一部血泪史,命运从未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永远地取决于买家与卖家,看似风光无限,百般技艺,样样精通的背后,是怎样的无助...
扬州瘦马这事儿,估计很多人听着都陌生吧?说白了,就是古代美女的一部血泪史,命运从来不在自己手里,全看买家卖家怎么摆布。看着好像挺风光,琴棋书画样样行,背后藏着多少无助和凄苦?今天就带大家扒一扒秦淮河畔的扬州瘦马。

那“扬州瘦马”到底啥意思呢?
古代扬州可是两淮盐商的地盘,那帮富豪有钱得没边儿,生活奢靡得让人咋舌,养瘦马就是专门伺候他们的产业。你可以理解成高级青楼女,或者放现在就是“二奶”。为啥叫“瘦马”?其实有两层意思,一是说她们像瘦马似的,任人折腾、随便使唤;二是牙公牙婆(就是专门干这行的中间人)花几贯钱从穷人家买来小女孩,养大了再高价卖出去,跟买马驹子驯熟了卖一个理儿。类似的还有大同婆姨、西湖船娘、泰山姑子这些。

一开始养瘦马就针对盐商那拨人,但后来大家发现这行太赚钱了,都跟着学,慢慢就成了产业,明清那会儿最火。小女孩刚买来可能就几贯钱,养好了能卖出千万两银子。就算富商不买当小妾,也能卖到烟花巷里,反正稳赚不赔。扬州这地方最厉害,连怎么挑、怎么审、怎么训练都有规矩,女的就跟商品一样,被挑来挑去,买来卖去。

张岱在《陶庵梦忆》里写过一段,特有意思:去瘦马家坐下,上了茶,牙婆扶着瘦马出来,说“姑娘拜客”,她就拜;又说“姑娘往上走”,她就走;“姑娘转身”,她转身对着光站着,脸露出来;“姑娘借手睄睄”,把手袖子都撸上去,手、胳膊、皮肤都露出来;“姑娘睄相公”,她偷眼瞟一下,眼睛出来了;“姑娘几岁”,报岁数,声音出来了;“姑娘再走走”,她就再走一遍。

那扬州瘦马到底咋培养的?
这些小女孩从小可惨了,不光要学琴棋书画、诗词歌赋,还得学做饭、学那些床上伺候人的花样,甚至学投壶这种玩意儿逗买家开心。最狠的是还得裹脚,三寸金莲有套标准,要瘦、小、尖、弯、软、正、香,老了基本走不了路,就被扔了。她们还有等级,清代《续金瓶梅》里说,一等教诗词书画,二等学记账管事帮商人,三等学女红裁剪和厨艺。当然也有专门给青楼培养的。

那这些瘦马最后都啥下场?
运气好的,卖给富商当小妾,或者进青楼当头牌。但更多是惨的,姿色差一点的,只能在茶楼酒楼门口当流莺,晚上偷偷摸摸像鬼一样,挨饿挨打都不知道。有的被主母或老鸨嫌弃,直接扔井里杀了。当然也有极少数能翻身的,比如田贵妃,以前就是瘦马,后来被皇上看中,她出生的地方都改名叫田家巷了。

那为啥养瘦马这事儿能这么火呢?其实背后挺多猫腻的。
第一,那时候商品经济起来了,好多商业重镇冒出来,富商越来越多。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发达,特别是江淮那边,很多经济重镇,大家从自己种地吃,慢慢变成买着吃,货币流通多了。商人先富起来,花天酒地,这刺激得别人也想经商,扬州瘦马就是给富人服务的,暴利当然有人干。

第二,当时法律不健全,没人管这事。说白了就是买卖人口,但没法律约束,等于默许了。而且这行还能拉动经济,刺激消费,政府多收税,自然更不管了。

第三,明末清初思想挺活,大家能接受这事儿。李贽、黄宗羲他们搞点新思想,冲击了宋明理学,虽然还是儒家那一套,但大家思想解放了,就不拘泥于自己种地,想通过商品经济多赚钱,过好日子。

第四,西方思想传进来,冲击理学,大家观念也变了。理学讲究“存天理灭人欲”,但西方那套带点民主色彩,大家想过好日子,追求自己舒服,就想像富人一样享乐。“士农工商”的观念也慢慢变成“工商皆本”,所以养瘦马没人反感,反而成了一种风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