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还与它签订庆历和议-西夏对北宋的三场战役都打赢了 (为何还与它签合同呢)
五代十国的局面结束后便是宋朝,宋朝一共有九位皇帝,宋朝分为南宋和北宋,因为北宋的皇室姓赵,也叫赵宋,西夏是党项人在中国西北部建立的一个政权,和北宋并立,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帝,建立了西夏,后来元昊还派出使...
五代十国一完事儿,宋朝就接上来了。宋朝总共九个皇帝,分北宋南宋。北宋皇帝姓赵,所以也叫赵宋。旁边还有个西夏,是党项人在西北搞的政权,跟北宋对着干。党项族首领元昊本来是北宋的属下,接受过册封,后来自己称帝,还派使者让北宋承认他——这相当于下级要跟平级说话,宋仁宗能不火大吗?

宋仁宗当时就炸毛了,直接派兵打西夏,宋夏战争就这么开打了。两边打了三场硬仗: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定川寨之战。结果你猜?三场都是北宋输,死伤还不少。北宋虽然嘴上喊要再打,其实早就想跟西夏握手言和了。可奇怪的是,西明明打赢了,为啥还要跟北宋签《庆历和议》,反过来称臣呢?
其实说白了,就是北宋的贸易对西夏太重要了。西夏虽然赢了,但都是惨胜,抢来的东西根本不够打仗花的,跟以前跟北宋贸易换的物资比,亏到姥姥家了。打仗这事儿吧,打赢不等于赚,尤其是西夏这种地方,粮食本来就种不了多少,全靠畜牧业和青白盐撑着。
再说元昊这人,就好大喜功,到处打仗,国库早就被掏空了,民间贸易一断,物价蹭蹭涨,老百姓苦得不行,到处抱怨。再加上西夏跟辽国也闹掰了,里外不是人,只能硬着头皮跟宋和谈。所以1042年,元昊派了皇族李文贵去东京谈判,宋仁宗也乐意,让太师庞籍负责,第二年就开始正式谈。
西夏在西北,那地方种粮食太难了,畜牧业还行,但农业落后得抠脚。他们主要靠卖畜牧产品和青白盐过日子。北宋可就不一样了,中原经济好,资源多,啥都有。西夏得跟北宋做生意,换粮食、布匹这些必需品。战争一起,宋朝直接关了贸易口子,严禁走私,西夏老百姓一下子懵了——盐换不来粮食,布匹也买不到,日子过不下去,财政也跟着崩了。后来签了《庆历和议》,打了好几年仗总算停了,两边老百姓总算能喘口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