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明朝转折点-靖难之役对明朝产生了哪些影响 (成为明朝转折点的事件)
强化集权统治为了更有效率地处理国务,建文四年,1402年,八月初一,朱棣令解缙、黄淮入直文渊阁,预机务,随后扩充内阁至七人,从此内阁开始在明朝政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清朝仍沿用此制度,另一方面...
强化集权统治这事儿,朱棣可没少下功夫。建文四年八月初一,他直接让解缙、黄淮这两个大文人进文渊阁,跟着他一起处理国家机要事务。后来内阁的人慢慢扩充到了七个,从此内阁在明朝政治里越来越能说了算,连清朝都跟着学这套制度。
不过呢,朱棣毕竟是造反上位的,当上皇帝后对大臣们总有点不放心,所以就把洪武年间废了的锦衣卫又给恢复了,重新搞起了明朝的特务统治。到了永乐十八年,他又弄了个东厂,让身边信得过的太监头子来管,这既加强了特务统治,也把宦官的地位给提上去了。整个明朝,特务统治就没断过,成了个挺大的特点。

靖难之役那会儿,京里的宦官给朱棣帮了不少忙,提供了不少情报,帮他把建文帝打败了。所以朱棣上台后,就不像他爹朱元璋那样禁止宦官掺和政事了,开始重用他们。一方面,明朝出了郑和这种有名的“优秀”宦官,带着船队下西洋,扬了扬国威;另一方面,司礼监、东厂这些太监掌权的部门地位越来越高,而且地方上镇守、监督采办这些重要活儿,也慢慢让宦官去干了(虽然不全都是朱棣自己设的),这就给后来宦官乱政埋了雷。
削藩这事儿,朱棣也没停下。明太祖当年一边加强中央集权,一边把自己的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侄子分封到全国各地。一部分给了兵权,让他们守着北方打蒙古;另一部分放在内地各省,让他们盯着地方官。在这些王爷里,北方那些王爷势力最大。为了防止权臣专权,明太祖还规定王爷们有权力给中央写信举报奸臣,甚至能带兵“清君侧”。这种分封制度,跟中央集权完全是反着来的,早晚得闹割据。
明太祖一死,孙子朱允炆(就是建文帝)当了皇帝。看北方那些王爷势力太大,就决定削藩。他们想先收拾掉几个实力小的,再对付手握重兵的燕王朱棣。建文元年,朱棣以“进京杀奸臣”的名义,带着兵往南京打,这么一来,明朝统治集团的内斗就变成了武装冲突,这就是“靖难之役”。打了四年,朱棣把建文帝打败了,自己夺了皇位,改年号永乐,成了明成祖。
成祖上台后,继续削藩。他把北方那些被封的王爷一个个搬到南方去,有的直接废成平民。这么一来,分裂割据的势力就更弱了,军政大权又回到了皇帝手里。
内阁这制度,也是明成祖正式定下来的。他对中央行政机构又做了调整,专门设了内阁。内阁的人都是皇帝亲自从官僚里挑的,一般五到七个,给皇帝当顾问,在皇帝指挥下帮忙处理政事。按规定,他们的官职不超过五品,没下属,也不能管各个部门,各部门也不用向他们汇报工作。但他们天天在皇帝身边混,说的话皇帝听得进去,对皇帝做决定影响挺大。这也是废除丞相后,为了加强皇权又搞的一次改革。
朱棣还重用司礼监的太监,给他们“出使、带兵打仗、监督军队、镇守地方、刺探官员百姓隐私”这些大权。那时候,宦官和内阁的权力差不多能抗衡,但最终大事还是皇帝说了算,皇权就更稳了。
特务机构方面,洪武十五年,明朝在南京设了个叫锦衣卫的机构,专门保卫皇帝,还干些抓人的活儿。到了永乐十八年,又设了“东厂”,由皇帝信任的太监头子管。锦衣卫和东厂合起来叫“厂卫”,专门在南京、北京抓那些所谓的“妖人”“叛逆”和“大奸恶”。厂卫下面还有专门的监狱和法庭。厂卫这玩意儿,就是极端中央集权的产物,它一出现,就说明皇帝的专制统治又加强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