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略定的地方都沿袭元朝什么制度-朱元璋在起义过程中 (略啥意思)
朱元璋在起义过程中,凡略定的地方,都沿袭元朝行中书省的制度,设置行中书省,或中书分省,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行中书省的负责人叫参知政事和平章政事,省内设置的机构和官吏,大...
咱先说说朱元璋起义那会儿,他打下地儿后,基本沿用了元朝的行中书省的制度,设了行中书省,或者叫中书分省。那时候行中书省的负责人叫参知政事和平章政事,省里头的机构和官吏,跟中书省差不了太多。
明朝建立后,为了把权力抓在手里,就把元朝的行省改成了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使司,专门管民政。另外又设了提刑按察使司管刑狱,都指挥使司管军政,这三个合起来叫“都、布、按三司”,遇到大事得他们仨一起商量,谁也别想一家独大。

为防止布政使司长官专权,每个布政使司还设了左、右布政使各一人。明布政使司的活儿虽然跟元朝行省不太一样,但作为行政区划,本质上没啥区别,所以大家还是习惯叫它“省”,俗称为“藩司”,代称“薇垣”;布政使则叫“方伯”。整个明朝除了京师、南京(也就是明都城),还有十三个布政使司,京师叫北直隶,南京叫南直隶,合起来就是“两京十三布政使司”,俗话说的“十五省”,就是明朝直辖的地区划分。
明朝把元朝行省改成布政使司的时候,元朝的岭北行省大部分不在明朝境内,辽阳行省分给了奴儿干都司和山东布政使司里的辽东都司。京师和山东、山西这两个布政使司,是从元朝中书省拆出来的;南京呢,是元朝河南行省(今皖北、苏北)和江浙行省(今皖南、苏南及上海市)的地盘。广东布政使司,包括了元朝江西行省(今广东大部)和湖广行省(今广西钦州、合浦地区及广东留州半岛和海南岛);陕西布政使司,则是元朝陕西、甘肃(今甘肃嘉峪关以东部分)两个行省的地。
四川布政使司合并了元朝云南行省的一部分(今四川大凉山以西及金沙江以西、以北地),湖广布政使司吞了元朝河南行省的一部分(今桐柏山以南、长江以北湖北大部),两广虽然分出去了一块,但大家还是习惯叫“湖广”。浙江布政使司大部分是元朝江浙行省的地;贵州布政使司则是从云南、四川、湖广三个布政使司的交界处划出来的。其他布政使司的名字和辖区,跟元朝行省差不多(具体可以看行中书省)。明朝的布政使司,算是元朝行省制的升级版,设置比元朝更合理,后来清朝的省级行区,基本就是照着这个来的。
明朝的布政使司和都指挥使司,辖区基本一样,但稍微有点出入,估计是互相牵制一下的意思。比如颍州(今安徽阜阳)归南京凤阳府管,但颍州卫却属于河南都司;夔州府(今四川奉节)归四川管,但瞿塘卫(治今奉节)却归湖广都司;磁州(今河北磁县)归京师管,但磁州千户所却属于山西部司,这种例子还挺多的。
布政使司下面管着府、州、县,还有一些土府州县和土司。据《大明会典》记载,万历初年,全国有一百三十七个府、十三个军民府、一百九十九个州、一千一百四十九个县、八个土府、四十六个土州、七个土县,还有八个宣慰司、五个宣抚司、七个安抚司、一百一十六个长官司、一个卫军民指挥使。另外,布政使司还有佐理官,比如参政、参议,分守各道,负责管粮储、屯田、清军、驿传、水利、抚民这些事,或者管着一个或几个府州,叫“分守道”。这些参政、参议都是因事设的,人数不定。京师和南京不设布政使司,所以也没有参政、参议,它们境内的各道,由邻省的布政使司带管。
明朝的布政使司虽然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但到了中叶以后,各地普遍设了总督、巡抚,布政使司得听他们的节制,地位就慢慢降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