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时期有什么惯例-为什么宋朝没有顾命大臣 (宋朝时期有什么美食)
下面由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宋朝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在封建社会中,通常君王如果英年早逝,而在储君或是继承人年龄较小的情况下,君王都会在逝世前为储君安排一位或者是几位,顾命大臣,,以此来保...
今天聊聊宋朝那点事儿,为啥小皇帝继位,不找顾命大臣帮忙呢?
以前朝代,皇帝要是突然没了,小太子即位,一般都会留几个顾命大臣,帮着管朝政,等太子长大再交权。

皇帝年幼,太后垂帘听政
可宋朝不一样,它延续了三百多年,也出了好几个小皇帝,像宋仁宗12岁即位,宋哲宗9岁,宋恭帝才4岁,按理说这么小的孩子哪懂治国啊,宋朝为啥不安排顾命大臣呢?不怕把朝政搞砸吗?
其实啊,宋朝有个老规矩,皇帝要是小时候即位,就由太后或者太皇太后垂帘听政,帮着管事儿,根本不用专门搞个顾命大臣班子。

比如宋仁宗刚继位那会儿,就是他妈章献明肃皇后垂帘;宋哲宗时,是他奶奶高太皇太后掌权。不光北宋,南宋的宋徽宗、宋光宗、宋理宗继位时,也都是太后或太皇太后听政。
不过有意思的是,宋朝这么多太后听政,却从没出过“女主乱政”的事儿,也没出过吕后、武则天、慈禧那样的女强人,难道宋朝太后都特别贤惠?这到底是为啥呢?
皇帝无需具体处理政务,宰相团队商议起草
其实啊,宋朝不设顾命大臣,和太后听政却乱不了政,这事儿关系可大了,关键就在宋朝的权力结构。这种结构让他们不用专门搞顾命大臣,就算太后想专权,也难。

说白了,宋朝皇帝虽然是最牛的那个人,但不用亲自处理那些七七八八的政务,他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得靠别人帮忙。诏书虽然都是皇帝的名义发,但基本是宰相带着一帮文臣商量好起草的,皇帝只需要点头同意或者不同意,同意就发下去执行,不同意就让他们再商量。
帮忙管事的,就是以宰相为首的文臣团队;而监督、制衡宰相的,是独立的“台谏”。谏官权力可大了,就负责监察、挑毛病,“一旦谏官列其罪,御史数其失”,这时候就算当朝宰相,也得赶紧称病辞职。
皇权象征化,各司其职,朝廷平稳运行
所以宋朝皇帝主要就干一件事:协调好宰相团队和台谏的关系,让他们互相牵制,保持平衡。在这种结构下,就算来了个小皇帝,朝政照样转,该处理事儿的宰相团队照常处理,该监察的台谏照常监察,皇帝更像是个“吉祥物”,不用亲自干活。那象征意义嘛,听政的太后完全可以代行。

正因为皇权这么“虚”,太后想专权也难,整个朝廷的机制没变,各司其职。可要是太后想独揽大权,不管宰相团队还是台谏,都会拼命反对。宋朝文人地位高,一般不犯大罪,皇帝也杀不了他们,这些文官要是较起真来疯狂抵制,太后根本挡不住——杀又不能杀,又得不到支持,所以太后想乱政,门儿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