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最后却成了明朝著名科学家-此人落榜六次 (最后却成了明星的小说)

2015年5月,国务院正式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部署推进全面实施制造强国的战略,无论环球风云如何变幻,实业基础和工匠精神才是一个民族振兴的希望,四百多年前的明末内忧外患之际,从乡野间走出一位失意...

admin

2015年5月,国务院正式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部署推进全面实施制造强国的战略。说到底,不管世界怎么变,实业基础和工匠精神,才是一个民族真正能振兴的底气。

四百多年前的明末,天下大乱,内忧外患,这时候从乡野里走出个失意文人,凭着股子执着的工匠精神,不光推动了农业工业发展,还捣鼓出个战场上的大杀器,冥冥中给那个快散架的王朝又续了十几年命。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位明朝“技术控”宋应星的故事。

一、奉新二宋

1615年,对江西奉新县的宋家来说,可是个值得记一笔的年份。那年是万历四十三年,乙卯科乡试放榜,奉新县衙快马送来喜报:全省一万多考生里,29岁的宋应星排第三,他大哥宋应升排第六。

宋家兄弟立马成了“别人家的孩子”标杆,风头一时无两,人称“奉新二宋”,这称号真不是白来的。

要说这宋家兄弟能这么厉害,除了自己拼,家里祖上也有点底子。

最后却成了明朝著名科学家-此人落榜六次 (最后却成了明星的小说)(图1)

宋应星的曾祖宋景,在弘治、正德、嘉靖三朝都当过大官,工部、吏部、兵部尚书都干过。

他祖父宋承庆更聪明,二十多岁就中了举人,可惜25岁就病死了,留下个儿子宋国霖。

宋国霖没承住祖上的优秀基因,考了几十年才混个秀才,养家都费劲,更别说供儿子读书了。宋家兄弟的学业,是在族叔办的民办村小里完成的。

宋应星从小就聪明,传说他过目不忘,这记忆力可不是盖的。除了诸子百家,他更喜欢啃天文、水利、医学、农业、手工制造这些“专业书”,尤其是刚出版的《本草纲目》,把他震得不轻。

他当时肯定没想到,这么牛的书,竟是个落第文人李时珍写的。更没想到的是,多年后他自己也跟李时珍似的,命运比李时珍还惨。

二、潦倒中年

1630年,距离乡试中举都过去15年了,宋应星考了6次科举,从意气风发的小伙子熬成了拖家带口的中年人,还是没考上功名。

更糟的是,他前一年爹没了,家里老娘还得养着。诗和远方固然好,可眼下最要紧的是一家老小吃饭问题。

第二年他哥宋应升被选派当桐乡县令,总算没辜负爹的期望,宋应星也就断了科举的心,在家安心种地看书。

直到四年后,他才被人推荐,在几百里外的分宜县找了份教育考核的临时工。

这份年俸才36石大米的活儿,他一干就是4年。不过也亏了这份勉强糊口的工作,他不用天天为生计发愁,能腾出点时间琢磨自己喜欢的东西。

宋应升当桐乡县令那几年,宋应星常去探亲,发现当地水稻产量比家乡高不少。他一打听才明白,桐乡农民在育种、移栽、除草这些环节已经做得特别精细。

为了让更多人学到这法子,他把过程记了下来。

难得的是,这文科生记东西还挺靠谱。比如他写:“凡秧田一亩所生秧,供移栽二十五亩”,意思就是1亩秧苗能移栽25亩田,这样收益最大。

现在江西有些农村,种水稻还按这个比例来呢。

对宋应星来说,秧苗移栽只是热身,真正硬核的,是下面这些逆天操作。

三、旷世奇书

种地、织布、染布、熬糖、晒盐、造船、榨油、炼铜、铸炮,这些在当时读书人眼里不登大雅之堂的“歪门邪道”,宋应星玩得那叫一个溜。

明末榨油纯靠手工,不同油料出油率不一样,没数据,人力物力浪费大。宋应星试了好多次,把各种油料的出油率记得一清二楚:“胡麻、蓖麻子、樟树子,每石出油四十斤;菜籽每石二十七斤;芸台子每石三十斤……”,这些数据很快成了油坊工人的“口诀”。

遇到旱年,宋应星把田里没旱死的稻谷种子收起来,种到高处的旱地里。他发现这些谷子长出的稻谷特别抗造,跟新品种似的。养蚕时,他把白雄蛾和黄雌蛾放一起交配,产卵、养蚕后,结出了褐色的蚕茧。

最后却成了明朝著名科学家-此人落榜六次 (最后却成了明星的小说)(图1)

这在当时成了奇闻,没想到两百多年后漂洋过海,成了达尔文的重要证据。他在《物种起源》里直接引用宋应星的发现,当物种变异的铁证。

没元素周期表的年代,宋应星居然发现了有色金属的分子结构差异。他用银的活性提炼金子纯度:先把金块打成薄片剪短,每片裹上泥,放火里熔化;再用银汁浇泥壳,金汁就流出来了。因为金银密度不同,金子纯度特别高。渗进泥里的银也没浪费,用铅汁浇泥,高纯度银子又出来了。

这操作,等西方人搞明白,都过去一百多年了。

宋应星花了八年时间,把这些杂七杂八的技艺汇总编辑。为了印这本书,他省吃俭用,还跟哥借了点钱,终于等来了第一本书稿。

捧着散发着墨香的样书,宋应星感慨万千。他用“天工人其代之及开物成务”的意思,把书命名为《天工开物》。

可惜,这本被叫作“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的书,印出来后没激起一点水花。

晚明风气奢靡,市面上流行的是《金瓶梅》这种世情小说。《天工开物》里一堆数据加手绘工程图,干活的民工不认字,读书人又不感兴趣,谁看啊?

没打字机的年代,印书烧钱得很。宋应星正为回不了本发愁时,好运突然砸他头上了。

四、国士无双

1638年,宋应星因为工作考核成绩好,被破提拔为福建汀州推官,八品刑狱官。他去上任时,已经52岁了。

到了汀州,他发现监狱里关着不少被逼当海盗的农民,教育一番后,全放了。

上司骂他姑息养奸。宋应星受不了官场那套潜规则,干脆辞官回家了。

他不知道,在北方边境,他的《天工开物》在战场上突然发光了,救了快完蛋的大明。

河北晋州守将陈鸿绪,被后金打得毫无还手之力,死马当活马医,翻开《天工开物》,照着火器铸造法子,捣鼓出了个“万人敌”。这玩意儿一用,后金立马改了进军路线,京城防务压力小了不少。

“万人敌”杀伤力比不上红衣大炮,但轻便好使,后来明军广泛用上,成了抗清神器。

1643年,宋应星又被启用,当亳州知府,五品大官。可等两鬓斑白的他赶到亳州,府衙早被乱军炸成废墟了。

山河破碎,他只能辞官。还没等朝廷批复,先传来了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的噩耗。

1646年,他哥宋应升服毒殉国。背负国恨家仇的宋应星,从此隐居乡野,临终前还告诫子孙:“后代子孙不准当官!”

因为宋应星在《天工开物》里骂清朝是“北虏”,这本书从顺治起就被禁,乾隆修《四库全书》时,直接当“忤逆之作”不收录。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版本,还是从日本传回来的。

好在,宋应星家乡上世纪八十年代就修了座纪念馆,现在可是江西省有名的科普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真正推动社会往前走的人,不管时间过去多久,都会被记住。


上一篇: 明朝为何是唯一一次北伐成功的朝代-纵观中国古代史 (明朝为什么可惜) 下一篇:明朝洪武时期为何要推行南北卷-根据历史书籍的记载 (明朝洪武时期地图)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