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为何会让太监出身的郑和成为明朝正史 (朱棣为何会让皇上驾崩)
大家好,说起郑和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郑和下西洋是我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世界航海史上一次史无前例的壮举,从开创性来看,郑和率领的船队早在十五世纪之初便开拓了从中国到非洲东部的航线,甚至数十年...
说起郑和,估计没人不知道吧?郑和下西洋这事,在咱们历史上可是个大动静,搁世界航海史上都算得上是前无古人的壮举。早十五世纪初,郑和带着船队就把从中国到非洲东边的航线给趟出来了,几十年后葡萄牙的达伽马,就是靠着这条航线才从非洲绕到印度,完成了欧洲绕好望角到印度那趟大航行。
现在去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这些地方,还能看到不少用他别号“三宝”“三保”命名的寺庙或者塑像,当地人都挺敬重他的。不过咱们都知道,郑和原本是宫里的太监,所以也叫“三宝太监”。问题来了,一个太监,凭啥能被明朝皇帝点名,当代表国家出使各国的“正使”呢?
郑和的生平其实一直挺有争议的,有说法说他生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老家是云南昆阳州,也就是现在的云南昆明晋宁区。清末发现的《故马公墓志铭》和一些文献里提到,他祖先是元朝初年当过云南行省平章政事的“回回”政治家赛典赤·赡思丁。“回回”就是古代咱们对穆斯林或者穆斯林地区的叫法。
和先祖一样,郑和从小也信伊斯兰教。有意思的是,他爷爷和爸爸都叫“哈只”,意思就是他们都去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朝觐过。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兵打云南的元朝残兵,郑和就在那场战乱里被明军俘虏了。后来被带回南京,进了宫当太监。可没过一年,又被带到了北京,进了燕王府。
十多年后,朱棣发动靖难之役,郑和也跟着去了,还立了功。有种说法就是他在“郑村坝之战”里立了大功,才被赐姓郑。不管咋说,能在靖难之役立功,说明俩事:第一,他在燕王府里地位不低,不是那种普通小太监;第二,他肯定有军事才能,不然也立不了能被《明史》记一笔的战功。
有意思的是,郑和在永乐元年(1403年)自己花钱印了本《佛说摩利支天经》,还请了朱棣手下的得力干将姚广孝(他本身就是个僧人)写题记。姚广孝在题记里说郑和是“菩萨戒弟子郑和法名福善”,这又说明俩事:一是郑和这时候已经信佛教了;二是他能请得动姚广孝这么有分量的人给他写东西,身份肯定不一般。
永乐三年(1405年),郑和接了朱棣的命令,当正使带着船队从苏州出发,先到福建,然后就正式启航,开始了下西洋这趟大旅程。为啥是他带队呢?从上面说的就能猜出个大概。首先,他从小接触伊斯兰教,祖上都是穆斯林,后来又信了佛教,这种跨宗教背景,跟不同信仰的国家打交道就方便多了。
其次,靖难之役里他显露出军事才能和带队能力,下西洋路上肯定有风险,让有作战经验的他带队,能少踩不少坑。《太宗文皇帝实录》里记着,郑和下西洋时活捉过海盗陈祖义,剿了他五千多手下;还有一次,锡兰山国国王派五万兵打他,他反手就突袭王城,把国王给抓了。这些例子都说明,让郑当正使,选对了。
再一个,郑和在燕王府待了那么多年,朱棣肯定特别信他。毕竟,要是带队的学徐福,当年出海找长生不老药一去不回,带着满船金银财宝跑海外建国,明朝不就亏大了?
最后,袁忠彻在《古今识鉴》里形容郑和:“身长九尺,腰大十围,四岳峻而鼻小,法反此者极贵,眉目分明,耳白过面,齿如编贝,行如虎步,声音洪亮。”说白了就是,郑和个子高、体格壮、五官周正,声音还特别洪亮,跟咱们印象里尖细嗓子的太监完全不一样,搁当时肯定算帅的,配得上大明王朝的对外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