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权力为何越来越大-明朝内阁是如何成立的 (他们的权利英文)
对明朝内阁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中,明朝可以说是其中最容易让人产生研究兴趣的朝代,明朝时出现了出身乞丐还做过和尚的开国皇帝,还有几位不愿理政但国家...
明朝这朝代吧,说起来真是让人忍不住想多瞅两眼。有从乞丐和尚逆袭成开国皇帝的,有几十年不上朝国家还照转的皇帝,还有沉迷木工、炼丹的“奇葩”君主,随便拎一个出来都能当茶余饭后的谈资。但话说回来,明朝能成为那么大一王朝,肯定不止靠这些“梗”,自身实力也是杠杠的。
朱元璋虽然起点低,但政治眼光毒着呢,知道老百姓苦,使劲儿整顿吏治,把朝廷里那些贪腐的风气压下去不少。明朝最牛的政治制度之一,就是内阁制度了。

朱元璋一开始废宰相,说白了就是想把权力攥自己手里,不让别人分一杯羹。可没想到啊,传着传着,内阁首辅的权力越来越大,比以前的宰相还猛,连皇帝有时候都hold不住了。
那朱元璋当初废了宰相,就为了让皇权至上,怎么最后内阁首辅还能坐大到连皇帝都管不住的地步呢?今天就来扒扒内阁是怎么来的,权力又是一步步膨胀起来的。
先说说内阁咋来的。朱元璋从穷小子到起义军头子,最后打下大明江山,琢磨着皇权必须是最牛的,就想方设法加强集权。后来借着胡惟庸案,直接把宰相给废了,相权没了,皇权就一家独大了。他把宰相的活儿分给六部,让六部互相牵制,皇帝直接管着。不过啊,这事儿有利就有弊,皇权是高了,但皇帝的活儿也多到爆炸了。
据说朱元璋每天至少要看上百封奏折,这工作量谁顶得住啊!后来实在撑不住了,就弄了个内阁的雏形,找几个官员帮忙处理朝政。结果呢?这些官员虽然品德好,但理政能力真不行,帮不上啥忙,不到两年就被朱元璋给废了。

后来朱元璋又搞了个殿阁学士,虽然不太信任他们,但这制度还是留下来了,当皇帝的顾问。到了朱棣当皇帝的时候,内阁才算正式建立,让大学士帮着处理政务。慢慢发展着,内阁有了票拟权——就是看奏章,写个建议条子贴上,皇帝批个“同意”就能办,省了不少时间。皇帝批了朱拟,票拟才算数。

再说说内阁首辅的权力咋越来越大的。
刚建立那会儿,内阁里的大臣都差不多,首辅和阁臣没差多少。可到了明英宗时期,首辅的权力越来越大,在内阁里说了算,阁臣地位越来越低。嘉靖年间,首辅制度定了,首辅的地位也跟着水涨船高。原来大家一起商量的票拟,后来变成首辅一个人就能拍板。比如万历年间的张居正,当首辅的时候,那话语权别提多大了,内阁大臣都得听他的,皇帝也得给他几分面子。

一开始内阁就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处”,没啥权力管朝政,就算后来有了票拟权,也没越界。可到了嘉靖年间,内阁权力蹭蹭往上涨,连六部都比不过了,连官员的任免都能插一手。这本来是吏部的活儿,结果内阁也能管,表面上看六部独立,实际上早就被内阁压得死死的。明朝内阁里权力最大的,还得说张居正。他搞改革、发展经济、整顿吏治,确实有两把刷子,但权力也越来越大,官员的任免、考核都归他管,万历皇帝见了他都得客客气气,直到他死后才开始翻旧账。

其实啊,内阁权力变大,跟朱元璋废了宰相后没人干活儿有很大关系,皇帝自己顶上了。但后来的皇帝们一个个贪图享乐,懒得管朝政,内阁的权力就越来越大。不过话说回来,这权力扩大也不全是坏事,万历三十多年不上朝,要不是内阁撑着,明朝估计早就凉了。
参考的书有《明史》、《明朝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