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桥兵变存在哪些疑点-赵匡胤在兵变之前真的不知情吗 (陈桥兵变存在多少年)
在史料中记载,宋朝的陈桥兵变一场没有预先预谋,也没有流血的病变,赵匡胤在兵变之前完全不知情,突然间就被将士们拥立上位了,但是近些年史学者发现,陈桥兵变存在这很多疑点,其实赵匡胤并不像史料中记载的那样完...
史料里一直说陈桥兵变是个意外——没提前预谋,也没流血,赵匡胤本人完全不知情,稀里糊涂就被将士们拥立当皇帝了。不过近些年史学家越扒越觉得不对劲,这事儿疑点太多了,根本不像史书写的那么“无辜”。说白了,赵匡胤八成是早有准备,一场精心策划的抢班夺权,还做得特别漂亮,兵不血刃,连市集都没乱。

后周显德七年正月初一,边境突然传消息,说辽国联合北汉打过来了,趁着后周世宗柴荣刚死,想欺负新即位的七岁小皇帝和没主见的符太后。符太后急得没辙,只能找宰相范质拿主意,范质想来想去,朝里能扛事的也就赵匡胤了。结果赵匡胤装模作样,说“兵少将寡,打不了”。范质没办法,只好把全国兵马大权交给他,升任殿前都点检。
初二点兵,初三出发,大军走到陈桥驿站扎营,一晚上倒挺平静。第二天一早,哗变!将士们全冲到赵匡胤的寝帐外,扯着嗓子喊:“将军没主子了,请太尉当天子!”说着就冲进去,硬给他套了件黄袍。然后大军掉头回京,辽国?早忘了,根本没打。路上回京,守卫城门的石守信直接开门接应,跟说好了似的。
没人反抗?有,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韩通,刚想召集人,就被军校王彦升一刀砍了。这时候朝堂还没散,百官推举范质、王溥去见赵匡胤。两人一见赵匡胤,先哭,说“我们错派兵了”,抹抹眼泪就跪下喊万岁。赵匡胤让他们回宫,一边安抚百官,一边安排禅让。禅让这事儿本来就复杂,他俩居然一天就弄妥当了,礼官直接来请赵匡胤。赵匡胤刚走到大殿台阶上,众臣全跪了,齐刷刷喊万岁。初三发兵,初四回京,初五后周变大宋,快得吓人,这哪是意外?明明是蓄谋已久的政变。
这场兵变,至少有几个地方让人琢磨不透。
先说出兵的借口。史书说“北汉结契丹入寇,命出师御之”,这是最初的理由。等赵匡胤当了皇帝,又说“镇州郭崇报:契丹与北汉军皆退”。《宋史》是这么写的,“七年”就是后周显德七年。可四天时间,辽国大军就撤了?是怕赵匡胤?扯淡。而且翻《辽史》和当时辽国将领的传记,根本没记载辽国年初打过后周。说白了,这军情是假的,就是给赵匡胤兵变找的由头。

再说说大臣们的反应,有点耐人寻味。兵变后,范质、王溥被百官推举去见赵匡胤。赵匡胤还假惺惺哭,说“我受世宗厚恩,现在被将士逼到这份上,愧对他啊”。范质就回了句“仓促遣兵,是我们失误”,王溥直接跪了,范质也跟着跪,俩人合唱万岁。然后回宫安排禅让。这俩可是先帝重臣,面对抢江山的赵匡胤,没一句质问,就认怂了?就算不是同谋,至少也是知情的吧。
还有个关键人物,翰林学士陶谷。禅让仪式开始,大家发现少了禅位诏书,急得团团转。陶谷从袖子里掏出早就写好的诏书——还是替八岁小皇帝写的。宰相一宣读,赵匡胤接诏。文臣这样,武将呢?符彦卿是符太后亲爹,太尉兼中书令,手握天雄军重兵;张永德是后周太祖驸马,宰相级,忠武军节度使。这俩听到赵匡胤当皇帝,不仅不意外,立马上表喊万岁,表忠心。
所以啊,这哪是兵变夺权?分明是“中外推戴”,后周官员们联合起来,把政权和平交给了赵匡胤。赵普、赵匡义在台前忙活,背后一堆人支持。不管怎么说,宋太祖确实是个好皇帝,后来人夸他“重光破碎旧山河,再造清明新社稷”,这话真没说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