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临终前留下两方印章为什么会成了改变的清朝命运的关键 (咸丰临终前留下的遗物)
咸丰临终前留下两方印章,为何因此改变了大清的命运?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清末名士王闿运晚年时,回忆辛酉政变,曾写下一首诗,独行谣,祖制重顾命,姜姒不佐周,谁兴同道章?翻怪垂帘疏,不...
咸丰临终前留下的两方印章,怎么就把大清的命运给改了呢?先看清末名士王闿运晚年回忆辛酉政变时写的那首《独行谣》:“祖制重顾命,姜姒不佐周。谁兴同道章?翻怪垂帘疏。不能召亲贤,自刎据天图。戮之费一纸,曾不惊殿庐。祺祥改同治,御坐屏波离。”
王闿运这首诗写得挺绕的,要是不懂当时的历史背景,估计看半天也摸不着头脑。其实这首诗就是在琢磨,晚清怎么就搞起了太后垂帘听政?那句“谁兴同道章,翻怪垂帘疏”,就是王闿运自己的看法——这事怪不了别人。
王闿运当年在肃顺门下当过幕僚,是“肃门六子”之一,他说的料,可信度不低。诗里“同道章”,指的就是咸丰给儿子载淳的那枚“同道堂印”。
清朝皇帝都挺讲究文雅的,喜欢用“某堂”给住处命名,比如乾隆的“五福五德堂”,嘉庆的“继德堂”,道光的“慎德堂”。住的地方叫这名儿,皇帝也刻个章当私章用。咸丰这枚,就叫“同道堂”。
按清朝老规矩,皇帝要是太小登基,必须指定顾命大臣。咸丰临死前,载淳才6岁,所以他指定了肃顺等八个顾命大臣,说等载淳长大了,他们辅佐着办事。
但咸丰还顺手给了皇后和皇子各一枚章。给皇后(后来的慈安太后)的叫“御赏”,给载淳的,就是这枚“同道堂”。可载淳太小,这章就交给了他亲妈懿贵妃,也就是后来的慈禧太后拿着。
这两枚印章,可不是随便给的玩儿,咸丰心里有盘算,是有政治用途的。吴相湘先生当年在故宫翻同治刚登基那会儿的谕折,发现都带着俩印——“御赏”打头,“同道堂”收尾,缺一不可。
也就是说,军机处拟的谕折,得先给两宫太后看,俩人分别盖章,这折子才算数。这么一来,虽然咸丰遗诏说顾命八大臣“赞襄一切政务”,但实际上他们能拍板的权力,没想象中那么大。理论上,顾命大臣只能拟旨,但旨意管不管用,还得太后说了算。
后来大家聊辛酉政变,都说是因为董元醇他们一堆人上奏折请垂帘才搞成的。可王闿运在诗里问:“谁兴同道章?”——这“御赏”和“同道堂”印,可是咸丰亲手给慈安和慈禧的。有了这俩印,同治初年的体制,其实就是“垂帘”和“顾命”掺和着来的。要不是有这俩印,底下大臣就算上一百道奏折请垂帘,也没用。所以说,大清最后走上垂帘听政这条路,还因此完蛋,咸丰自己得背锅,想推都推不掉。
咸丰临死前最悔恨的,估计就是自己死太早,没留下个成年的继承人。给小皇帝安排后事,最难的就是摆平权力平衡。
咸丰虽然信得过肃顺他们这八个顾命大臣,但又没信到把整个江山都交给他们的地步。加上他觉得载淳登基后,两宫太后肯定处于弱势,所以给了她们这两枚章,当制衡顾命大臣的武器。
可玩这种“两方均势”的游戏,关键得有个能镇得住场子的老大,才能让天平不倒。咸丰一死,小皇帝根本起不到这作用,结果只能是一边倒,最后两宫太后赢了这场政治仗,把政权夺过去了。
王闿运诗里那句“不能召亲贤,自刎据天图”,其实是在暗讽咸丰不肯信任恭亲王,把他踢出了权力圈。要是能把恭亲王拉进来,形成太后、亲王、顾命大臣三足鼎立的局面,说不定权力制衡更稳,等载淳长大了,能顺利接手,大清也不至于搞垂帘听政那套。
可咸丰没这么做,他大概觉得,自己留下的这俩印和八个顾命大臣,就能稳住局面了。结果天不遂人愿,他一走,这盘棋就下歪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