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英国前拉斐尔派画家沃特豪斯简介-现代前拉斐尔派 (英国前拉斐尔派画家阿瑟·休斯所有作品)

约翰·威廉姆·沃特豪斯,JohnWilliamWaterhouse,1849年4月6日—1917年2月10日,是英国前拉斐尔派画家,擅长描绘神话的女性,被称为,现代前拉斐尔派,,很大胆地借鉴法国印象派...

admin
约翰·威廉姆·沃特豪斯(1849-1917),英国前拉斐尔派画家,专爱画神话里的女人,还挺大胆地把法国印象派的色彩技法揉进自己作品里,所以有人叫他“现代前拉斐尔派”。

英国前拉斐尔派画家沃特豪斯简介-现代前拉斐尔派 (英国前拉斐尔派画家阿瑟·休斯所有作品)(图1)

生平

他生在罗马,小时候亲戚朋友都叫他“尼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大师乔凡尼诺的简称,听着就挺有艺术范儿。父亲是英国约克郡的画家,功底扎实,母亲是意大利人,他从小跟着父亲画画,天赋很明显,后来因为小时候在意大利待了8年,对希腊神话迷得不行,后来画画的题材基本都跟这个有关。

他大概1874年第一次在皇家美院展出作品,叫《睡眠和他的异父兄弟之死》。后来1875年和1888年又去了意大利,这次对外光的色彩来了兴趣,但他不像印象派那样画现实生活,像《两个意大利农村少女》这种画不多,更多是模仿当时流行的阿尔玛·台德马,画古罗马题材,比如《舞蹈之后》《带病弱的孩子进医神殿》,还有《杀父之后悔恨的尼禄》。最生动的是《提奥奇尼斯》,人物和建筑的受光面、阴影色彩都特别抓人,外光感很强,说明他这时候艺术已经成熟了。

1883年11月8日,34岁的他娶了25岁的伊斯特·肯沃特,这位黑眼睛圆脸庞的女子后来成了他很多画的模特儿,在他艺术里作用可不小。

1884年的《查阅神寓》算是他回到古典主义的标志。

1885年的《圣·奥拉丽亚》在皇家美院展出时,技法更完善了。

1886年的《魔法圈》和《玛丽安娜离开希律王的审判厅》也都在皇家美院展出,他妻子的形象基本在这类作品里定型了,多少带着阿尔玛台德马的影响,场面宏大华丽,人物优美,细节也精彩。

真正让他名声大噪的是《夏洛特女士》(1888),这画完全按英国人的流行情感来的,题材是丁尼生的长诗。故事是说夏洛特被神困在古堡里,只能通过窗户投进镜子里的影像看偶像兰西罗骑士,只要从窗户往外看,她就要被毁灭。为了消磨时间,她天天纺织。有天忍不住往外看,镜子碎了,丝线缠住她,最后被神示载往死亡之地。画面就是她坐在船上驶向死亡,那种孤凄、神秘、疏离、飘逸的感觉,既符合维多利亚时代压抑的情感,又有种说不出的悲凉,细节象征也正合当时人的流行趣味。这画算是他艺术基调的开启之作,能看出他作品里那种孤苦的自恋情愫。

1890年1月24日,他父亲去世了,父亲是他最早的老师,他悲痛得当年没给皇家美院交作品。第二年,他在皇家学院展出了《尤利西斯和塞壬》,这是他第一次画“女性恶观念”的作品,画面上他把塞壬画成女人头的飞鸟,这画挺受欢迎,社会写实派画家荷克默推荐他当学院院士,《艺术杂志》还夸他是色彩学家和考古学家。

和这画内涵差不多的《色茜向尤利西斯敬酒》,也是借神话表现女性恶观念。色茜是希腊神话里的女巫,别人喝了她的酒会变猪,还扣留过尤利西斯。《色茜的魅惑》(1892)也表达这个意思,画面上的魔女比以前更有色情味,“沃特豪斯式美人”这时候正式定型——红褐色长发、黑眼睛,既美艳又深沉,有时候温润勾人,有时候又骇人心魄。

《不可怜惜美女》(1893)更明确了画面意思,内容来自济慈的同名诗歌。这会儿他又画了《夏洛特女士》(1894),画的是她向命运抗争的那一刻,隐隐透着女性主动的意思,这点在《奈哀德》(1893)上最明显,河里浮起的裸女奈哀德正贪婪地盯着睡在草坡上的青年,这个红发女郎越来越有媚力了。

《奥菲莉亚》(1984)上,她支颐沉思的样子更美了,这画在新画廊和利物浦秋展会展出时,反响特别好。

《圣·塞西利亚》(1895)是他向学院理想主义靠拢的作品,那种慵懒、冷艳、装饰性的感觉学自莱顿的《缠线》,沉睡之美则来自布因—琼思,这画还没离开画室就被乔治·麦克洛克买走了,布因—琼思对他的影响很明显。《许拉斯和山林水仙女》简直就是一首诗画交响曲,完美体现了英国唯美主义美学家沃尔特·佩特的理论。

佩特1868年发表《诗的美学》,影响挺大,唯美主义在英国慢慢成长。1885年他又发表《享乐主义的马利乌斯》,用伊壁鸠鲁的学说论证现代社会享乐主义的合理性,觉得人生就该抓住最有活力的年华,享受快乐。

英国前拉斐尔派画家沃特豪斯简介-现代前拉斐尔派 (英国前拉斐尔派画家阿瑟·休斯所有作品)(图1)

沃特豪斯这幅画取材希腊神话阿耳戈英雄远航的故事,少年许拉斯去河边汲水,被水仙拉下水淹死。但沃特豪斯画的仙女们从睡莲池塘里探出洁白的身体,根本不是拉人,是轻挽柔抱,脉脉情深,亦真亦幻,让人忍不住盯着看……这画1897年在皇家学院展出后,又多次出去展示,广泛印刷,成了20世纪西方追怀理想主义艺术的代表作。

沃特豪斯不仅看到唯美主义的趋势,也看透了维多利亚现实生活中的阴霾,他好像特别懂英国妇女的压抑心态。《伊科和纳西修斯》取材希腊神话,纳西修斯是个特别爱美的青年,自我欣赏到谁都不顾的地步,伊科是山林水仙女,喜欢他,却从来不被爱。纳西修斯每天到河边顾影自怜,伊科只能委屈地望着他,最后郁郁而死,化成回声——这其实是自恋的意思,正好符合19世纪末的观念,挪威作家斯特林勃就说过“人从自己身上寻求的快乐很少,而从他人身上得到的快乐全无”。

《奥菲莉亚》(1910)、《请听我美妙的笛声》(又名《吹笛少年》,1911)、《夏洛特女士说:我是影子里的一半》(1916)都表现了妇女被幽闭的情景,算是当时女王道德观的反诘。不过意外的是,他1900年画的《命运》是女人献壮行酒的场面,完全响应女王号召——1899年南非英布战争爆发,女王号召全国支持政府,330名画家拍卖作品为英军筹军费,这幅画拍了12000英镑,全捐出去了。

他还挺有意思,神话里除了画塞壬、女巫色茜这类女人,还多画普赛克,但从不画维纳斯、米涅瓦或狄安娜。看来他虽然同情被压抑的妇女,但也不喜欢维纳斯这种放浪的女神。正因如此,晚期作品除了《春光时刻》组画,比如《五叶银莲花》《三月风》,还画了《珀涅罗珀和追求者们》《纯洁的罗萨蒙德》这些,流露出对贞女的赞美。但他好像也懂贞女观在现代社会的尴尬地位,画了《达纳伊德斯姐妹》(也叫《无底水缸》),取材希腊神话:埃及王的50个女儿在新婚夜杀了丈夫,神罚她们往无底水缸注水,水永远满不了,寓意徒劳。总的来说,他晚期的艺术题材寓意越来越模糊,没了早年的深度,表现力也弱了不少,艺术光芒慢慢暗下去了。

1883年他和一位美术学校校长的女儿结婚,后来生了两个孩子,都死于产难,他妻子自己也是画家,曾在皇家美院展出过作品。画画之余他还教美术,当过皇家艺术学院委员会委员,加入过各种艺术协会。他的画浪漫梦幻,虽然想走拉斐尔前派的风格,但其实是自己灵感的特殊形式。他的成功不仅在于感官上的完美,还能让人用自己的认知、自己的世界去理解,1917年他因癌症去世。

代表作品

《夏洛特女子》

《许拉斯与水仙女》

《睡神与死神》


上一篇: 二战期间日军攻占法属印度支那-因饥荒被饿死人数达两百万 (二战期间日军伤亡人数) 下一篇:英国议会改革简介-会议的背景及主要内容是什么 (英国议会改革时间)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