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孙子不会用-朱元璋给孙子留下一员悍将-要不然朱棣不一定成功 (可惜孙子不会走路了)
盛庸,明朝将领,一位骁勇善战之人,曾被三位明朝皇帝任用,首先是跟随朱元璋打天下,屡屡立下战功,深受朱元璋赏识,其次是在建文元年,盛庸以参将的身份跟随耿炳文伐燕王朱棣,最后在朱棣即位后,盛庸也被封侯,看...
盛庸,明朝一个挺能打的将领,这辈子跟过三位皇帝,看着挺风光,背后其实憋屈事儿不少。跟着朱元璋打天下时,立过不少功,老朱挺喜欢他。建文元年,他当参将跟着耿炳文去打燕王朱棣。后来朱棣真当了皇帝,他也封了侯。可这官当得,哪有表面那么顺溜啊。

盛庸哪年生的、哪儿人,史书上没写清楚,就知道洪武年间他当到了都指挥。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没了,皇太孙朱允炆上了台。老朱当年没把皇位传给儿子,传给了孙子,这事儿搁谁儿子身上能乐意?尤其是朱棣。所以啊,朱元璋特意把盛庸这种能打的将才留给了朱允炆。

朱允炆当了皇帝后,盛庸好像没怎么被重用。建文元年,朱棣起兵造反,盛庸被派去当参军,跟着大将耿炳文出征。后来耿炳文打输了,朝廷换了个叫李景隆的来,盛庸又得听他调遣。

可惜李景隆也不行,几个月里一直败仗。建文二年,李景隆在白沟河又输了,跑得那叫一个快。建文帝撤了他的职,让盛庸当平燕将军,代替他统兵。之后盛庸和右参政铁铉死守德州,硬是挡住了燕军(就是朱棣的兵)南下。济南之战从五月打到八月,僵持了仨月。后来盛庸、铁铉瞅准机会,半夜带兵偷袭,结果把燕军打了个大败,济南解围了,还顺带收复了德州。同年九月,盛庸被封为历城侯,拿一千石禄米,接着又当平燕将军、总兵官。这会儿建文帝才看出他的本事,开始重用了。

之后盛庸驻扎在德州,吴杰、平安守定州,徐凯在沧州,三地分兵,既能牵制敌人,也能互相照应。同年十月,朱棣带兵南下,先占了沧州,直逼山东南边,盛庸只能带兵南下。他索性将计就计,在东昌扎稳阵脚,带着人往燕军中间冲,差点就把朱棣给围住了。虽然没抓到朱棣,但这东昌之战,是靖难以来南军第一次大赢,盛庸的军队一下子士气大振。

建文三年三月,燕军休整了一阵,又杀出来了,盛庸的军队跟朱棣的又干了一仗,这次谁也没占便宜,僵住了。再打的时候,突然刮起东北大风,沙尘漫天盖地,燕兵借着风势嗷嗷叫着从两边猛攻。盛庸被打得惨败,逃回德州,那股子锐气一下子就没了。没过几天,燕军烧了他们的运粮船,盛庸这边的粮草立马就断了。

后来再跟燕军打,盛庸就没赢过,早先那股子屡战屡胜的劲儿没了。
建文四年,灵璧又打输了,盛庸手下的好将领平安被抓了。盛庸只能自己硬撑着,在淮河摆下阵想挡住燕军过河,结果朱棣从后面偷袭,盛庸又输了,只能退到长江边上。燕军过了淮水,占了扬州,盛庸的部队是一败再败。

燕王朱棣进了南京当了皇帝,盛庸也投降了,后来被派去淮安守着。朱棣念着他以前虽然打过自己,但还是挺给面子的,照样封他做历城侯。
可到了永乐元年,有个叫陈瑛的都御史,为了讨好朱棣,弹劾盛庸说他心里有怨气,想搞事儿。朱棣信了,把盛庸关进了大牢,没多久,盛庸又气又恨,就在牢里自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