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称帝后杀了那么多功臣-为什么却留下了他呢 (朱元璋死后称号)
朱元璋杀功臣这是所有人都知道,而朱元璋的所做所谓也让大家再一次的看到了伴君如伴虎这句话是多么的实在,可是,在朱元璋杀尽功臣之时却独留一人,那人就是汤和,这是为何,朱元璋为何惟独把这个信国公汤和留下来?...

朱元璋杀功臣这事儿,估计没人不知道。他那套操作,又让“伴君如伴虎”这句话显得特实在。但奇怪的是,杀得差不多了,他却偏偏留了个人——汤和,这是咋回事?为啥独独这个信国公汤和能活下来?
跟他一起打天下的老伙计,几乎被他砍光了,徐达、李善长、刘基、胡惟庸、蓝玉……名字列出来能吓一跳,就汤和,活得好好的,这里面有啥门道?
汤和家穷,跟朱元璋是发小,一条街长大的。小时候他就特有“老大范儿”,带一群小孩玩,总当头头,骑马射箭样样来。长大了身高七尺,性格稳,脑子活。1352年,汤和加入了郭子兴的红巾军,没多久就当上千户。他还写信给朱元璋,让他也来参军。结果朱元璋来了之后,打仗立功升得快,官职反超了汤和,成了镇抚,比汤和还高一级。
1353年,汤和跟着朱元璋打大洪山,拿下滁州,当上了管军总管。后来又去打和州,那时候很多将领跟朱元璋平起平坐,都不听他指挥,唯独汤和,比朱元璋还大三岁,却老老实实听朱元璋的话,朱元璋心里肯定特舒服。估计汤和跟朱元璋从小玩到大,早就看出这小子不是一般人,所以一直服服帖帖。这种相处模式,从打天下一直延续到朱元璋当皇帝。
1368年朱元璋登基,封功臣的时候,别人都封公,他却故意把汤和降了一等,封了个侯。汤和倒好,不争不抢,也不抱怨,照样干好自己的活儿。这些朱元璋都看在眼里,几年后还是把他升成了公。汤和这人,特会琢磨朱元璋的心思。到了1388年,朱元璋年纪大了,心里肯定不想让这些老将一直手握兵权,只是还没明说。汤和一看这苗头不对,为了保命,自己先动手了。
在所有高级将领里,汤和第一个主动交出兵权。他挑了个好时机跟朱元璋说:“臣老了,上不了战场了,想回老家,给自己找块埋身的地方。”朱元璋挺痛快,同意了,还立刻让人拨款在凤阳给他盖宅子。
那时候明朝主要外患是倭寇,老在沿海闹,朱元璋头都大了,就把汤和叫回来让他处理。汤和到沿海一看,决定在江浙一带修59座城防倭寇。一年后城修好了,他回京复命。这时候凤阳的新宅子也盖好了,汤和带着老婆孩子去向朱元璋辞行,朱元璋赏了他三百两金子、两千两银子、三千锭钞票、四十多套绸缎,对他老婆也下了好几道诏书赏东西,赏个没完。打那以后,汤和每年都去京城见一次皇帝。
汤和辞官回家后,朱元璋其实没完全放心,派了不少人盯着他,一举一动都有人往上报。汤和呢,每天就是游山玩水、喝酒下棋,不跟当地乡绅来往,也不聊国家大事。他还管得特严,让子女都守规矩。时间长了,朱元璋也就对他放心了。
汤和这人,最懂“急流勇退”。功成名就、官当到最大的时候,他选择了回家养老,这脑子确实好使。会琢磨皇帝的心思,知道怎么保命,大概这就是他能活下来的原因。
简单说下汤和这人
汤和(1326年―1395年),字鼎臣,濠州钟离人,明朝开国功臣,军事将领。这人性格谨慎,脑子活。1352年参加郭子兴起义军,当上千户。跟着朱元璋渡长江、占南京、打镇江,破元军有功,升统军元帅。
1357年镇守常州,多次打败张士诚。1367年当征南将军,在浙东干掉方国珍,又从海路打福州,抓了陈友定。后来跟着徐达打山西、甘肃、宁夏。1378封信国公,1389年告老还乡,朱元璋在凤阳给他盖了宅子。
1395年病死,是少数善终的开国功臣,追封东瓯王,谥号襄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