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元光的人物简介和人物事迹-开漳圣王陈元光的生平 (陈元光的人物介绍)
平定啸乱总章二年,公元669年,泉潮间蛮獠反,唐高宗下诏命陈政为总岭南行军总管事,民苦蛮獠之乱,佥乞镇帅以靖边方,归德将军陈政正是在此时临危受命,以岭南行军总管的身份,率领3600名府兵、123员战将...
总章二年,泉潮间蛮獠反了,唐高宗急得下诏,让陈政当岭南行军总管去平乱。当时百姓苦于蛮獠作乱,都哭着求个能镇住边帅的。归德将军陈政就这么接了活儿,带着3600个府兵、123员战将,从河南固始出发,往南走。他儿子陈元光才13岁,也跟着一块儿去了。陈政带着人顺着淮河进大运河,再往南到浙江,翻仙霞岭入闽,连着打下几个蛮獠盘踞的峒寨,到了华安的九龙山。结果呢,众寡悬殊,唐军被围住了。更麻烦的是,中原来的兵受不了南方的湿热,一个个病倒,这可咋整?只能退守九龙山,上书朝廷要援兵。总章三年,陈政俩哥哥带着5000多兵马家眷“尽室南来”,连75岁的老母亲魏太夫人也跟着。路上俩哥哥相继病死,魏老太太硬是撑着,把人带到九龙山,跟陈政会了师。这下军心大振,唐军一下子冲出重围。九龙山大捷后,又连克36个蛮山寨。现在漳浦盘陀镇还有座娘仔庙,供的娘慧仙,以前是娘子寨寨主,跟山寇混的。陈政派李伯瑶偷偷混进寨里,智取了她,招安了。拔了最后一座寨,唐军过了蒲葵关,在云霄火田村扎稳脚跟,平乱算是稳了。
仪凤二年,陈政积劳成疾,死在云霄,葬在将军山。他儿子陈元光才21岁,接了帅印继续干。陈元光琢磨,这儿老出乱子,就是生产落后、民性凶悍、没人管、没教育。要想长治久安,得设州郡!两年后,武则天批了,在泉州、潮州之间设漳州,最早的郡治在云霄,陈元光成了漳州首任刺史。
垂拱二年,陈元光又上书请设郡县,好加强统治。现在火田村火田溪中游还有段30米长的水坝,当地叫“军坡”,1300多年了。据说这是陈将军他们屯垦时修的水利,原来长120米,引水渠4000米,能灌千亩地,福建最早的工程之一,现在还在用呢!“军坡”就是陈元光重视生产的证据。闽南刚平定,陈元光就琢磨怎么建新漳州。那时的漳州,野兽多,没开化,打完仗更是一穷二白。建个新州郡不容易,建好更难。他先抓生产,火田村就是他建的第一个村子,名字一直没变。他带着将士和流民开荒,按户分田种地。士兵平时打猎、种地,打仗就上战场,寓兵于农,这块地慢慢被开发了。陈元光把中原的农耕技术带过来,当地人学会了用铁器、牛耕,告别了刀耕火种。开漳的将士里还有能工巧匠,会纺织、烧陶、冶铁,填补了闽地手工业的空白。他搞“通商惠农”,漳州很快成了南方商业重镇。九龙江、漳江成了航道,渔业也兴了,鲨鱼皮是当时的贡品。芗城区有座松洲书院,福建最早的书院之一,是他儿子建的。陈元光觉得“创州县重要,办学校更要紧”,所以办乡校、推科举,漳州从此爱学习,文风起来了。改善汉蛮关系也是他的功劳。对归顺的蛮族,安抚,编户籍,让他们自治。他还鼓励部下和蛮族通婚,自己带头娶了当地种氏。这一下,汉蛮关系融洽多了。40年后,漳州从荒地变成了民风好、百业兴的地方,“方数千里无桴鼓之声”,汉蛮和谐,“花卉三冬绿,嘉禾二度新”,一片繁荣。景云二年,潮州残寇又起,陈元光带轻骑去打,被包围,重伤死了,全城哀痛。最初葬在云霄大峙原,百姓挂白葛布悼念,那山就叫葛布山了。
陈元光死后,历代朝廷都念着他的功劳,追封了22次,宋朝就封了15次。乾隆时追封为“开漳圣王”,这下成了神,后人供着。陈元光和87姓府兵的后裔在闽南扎了根,成了漳州、泉州、潮汕的主要人口。后来他们又往台湾、香港、东南亚搬,带去了开漳圣王信仰,两岸都信这个。不过奇怪的是,新旧唐书里没写陈元光的事,“唐史无人修列传,漳江有庙祀将军”,千百年来,两岸百姓自己记着他,威惠庙的香火一直不断。